突出特色激活低空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5-05-12

  刘 乐   韩 坤   王 磊

  在国家全面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下,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今年再度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江西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拥有航空制造基础雄厚、生态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等优势。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面对这一万亿级市场机遇,江西应跳出传统思维,以项目谋划为核心,围绕差异化布局、硬实力筑基、软实力赋能、走融合之路四个方面,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低空经济立体发展模式。

  差异化布局,以区域禀赋定项目坐标。江西低空经济的发展,应避免同质化竞争,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构建差异化项目集群。一是擘画南昌核心枢纽。依托南昌航空城、瑶湖机场等载体,打造低空经济“智慧大脑”。同步谋划eVTOL综合试飞基地,联合洪都、昌飞攻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关键技术,探索城市空中交通(UAM)商业化路径。可试点开通“起降点-CBD”空中通勤航线,以15分钟航程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打造“立体南昌”新名片。二是深耕赣南产业示范带。赣南是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赣州国际陆港可依托区位优势,建设“无人机物流枢纽”,开通至粤港澳大湾区的脐橙冷链无人机专线,助力“赣品出山”。在稀土矿区,开展特需物流,针对危化品运输风险高等痛点,定制防爆型工业无人机,承担矿石样本运输等任务。三是打造赣东北文旅融合带。赣东北是文旅资源富集区,三清山、龙虎山景区可布局热气球观景平台与滑翔伞训练基地,打造“云端丹霞”体验项目。在景区周边建设“低空文旅综合体”,集成垂直起降场、航空研学基地等功能,推动“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跃升。四是构建赣西生态赋能带。赣西地区作为江西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主产区,应以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为核心,构建“绿色防控+智能管理”的生态农业体系。在井冈山、武功山等林区,布设“无人机火情监测网”,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实现火点自动识别与预警。

  硬实力筑基,构建“三维一体”设施网络。低空项目的落地,应以硬件设施为骨架,形成覆盖全域、功能复合的支撑体系。一是分级分类布局起降节点。城市核心区建设“垂直起降综合体”,集成eVTOL起降平台、游客服务中心、航空器展示等功能。景区则布局“低空观光起降点”,实现“空中观景+地面服务”无缝衔接,如鄱阳湖湿地建设水上飞机码头,串联候鸟观测与生态研学场景。二是多维协同规划航线网络。沿沪昆高铁布局科技创新走廊,以江西段为轴线,构建覆盖南昌、上饶、鹰潭等城市的低空物流走廊。环鄱阳湖构建生态旅游环线,设计“海昏侯国遗址-南矶山湿地-石钟山”低空环线。在产业园区与交通枢纽布局应急起降点,形成快速响应机制,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救援网络。三是全链条覆盖配套体系。构建服务网络,建设覆盖全省的“15分钟充电补给圈”,在起降点配套充电桩、简易检修工位等设施,支撑电动航空器规模化运营。部署监测网络,搭建“低空智联感知系统”,在机场、景区、城市密集区安装无人机探测雷达和反制设备,实现全域空情实时监控。

  软实力赋能,数字化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需“钢铁筋骨”筑基,更要“数字神经”赋能、“制度活水”润泽、“专业人才”领航。一是打造低空综合服务平台。围绕飞行全周期,从计划审批、航线规划、通信导航、飞行监视、气象监测等核心模块入手,打造低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计划审批“极简办”、航线规划“智能算”、通信导航“无缝联”、飞行监视“时刻看”、气象服务“精准达”。二是构建低空经济的制度框架。推动制定江西省低空经济产业法律法规,从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场景应用、创新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省内高校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航空管理等课程,推动低空产业有关企业与高校共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构建“学科交叉+场景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走融合之路,释放“低空+”乘数效应。发展低空经济应跳出单一业态思维,通过跨界融合激活全域资源。一是“低空+先进制造”,锻造产业链韧性。南昌航空城聚焦eVTOL整机制造,景德镇攻关轻量化复合材料,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生态。支持赣州引进物流无人机企业,打造“无人机+”产业集群,擦亮“江西智造”名片。二是“低空+现代服务”,培育消费新场景。庐山景区推出“热气球日出观景”项目,龙虎山打造“无人机灯光秀+实景演出”,以低空视角重构文旅体验。同步发展智慧物流,重构区域供应链,试点“无人机快递进社区”。三是“低空+社会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效。构建“空中网格”,开展城市治理,利用无人机热成像技术,部署空中警务巡逻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观测”监测网络,助力候鸟守护、森林防护等生态保护工程,构建生态保护“天眼网络”。

  【作者单位:江西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军民融合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优化研究》(24ZXJMRH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