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国际体育赛事缘何落地于都?
2025-05-31

  5月28日,在于都县体育中心综合馆,软式曲棍球国家队的队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全力备战即将举办的2025年男子软式曲棍球亚洲大洋洲联合会杯赛事。

  “今年1月,局地合作共建软式曲棍球国家队落户于都后,我们就启动了国家队队员选拔,最终选拔了30名队员。”软式曲棍球国家队领队兼教练杨红兵说,5月31日至6月5日,2025年男子软式曲棍球亚洲大洋洲联合会杯将在于都举办,这些运动健儿将代表国家队出战。

  于都这个赣南山区县,相继迎来软式曲棍球国家队落户和国际软式曲棍球赛事的举办,背后有着怎样的“密码”?笔者走进于都探寻。

  近日,走进上欧中小学,只见运动场上处处跃动着学生运动的身影。跑动、传球、射门……每当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便在老师的指导下,熟练地进行传接配合,开展激烈的对抗比赛。

  这番热闹非凡、充满活力景象的背后,究竟为何?“我们通过‘六大项目进校园’全覆盖,构建‘班校县’梯队培养机制,所有中小学日均开展2小时户外运动。”于都县教育体育局体育后备人才股负责人肖骏介绍,“我们从班级对抗赛起步,逐步搭建起覆盖中小学生的选拔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方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科学系统的赛事人才选拔体系,近年来,于都县积极作为、主动担当,相继承办“新长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足球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软式曲棍球锦标赛、中国大学生软式曲棍球锦标赛等34场省级以上赛事。

  “于都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够参加国家级的赛事,又能通过体育特长获得升学机会。”原长春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高级教练、现于都滑雪总教练邵学斌表示,于都构建的体教融合生态,既保证了群众基础,又打通了竞技人才成长通道。

  目前,于都县已累计培养1500余名县级精英队员,全县现有国家运动健将1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5名、国家二级运动员18名,输送省级以上运动员21名,被评为赣州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成绩取得的背后,离不开于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近年来,于都县将打响“体育融合”品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21年以来,于都县审议了《关于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的议案》,通过了《关于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的决定》,相继出台了《于都县体育融合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于都县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工作方案》《于都县创建全国足球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全县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撑。同时,该县成立了于都县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中心、于都县赛扬体育产业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体育产业经营模式,进一步激活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提升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营水平。

  如今,漫步于都,体育基础设施处处可见,“15分钟健身圈”已基本建成。2024年,于都县投入460万元建设1个羽毛球馆、4个社会足球场、4个农村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示范工程项目;投入2665万元建设于都县长征健身中心等3个城区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项目及7个乡镇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项目。

  目前,于都县拥有体育场地2319个,体育场地面积超26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8平方米,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体育设施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捷、优质的健身场所,更为于都县体育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总投资约1.3亿元的软式曲棍球队及文教体育培训中心项目已完成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可行性论证。”于都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优化于都县的体育设施布局,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刘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