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倩 有人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本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而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更要注重“从书本中得来一个头脑”,发扬韧劲、钻劲、“细”劲三股“劲”,才能在登高望远中开阔视野,在不懈努力中收获成功。 书页如铁,非韧劲不能翻动。书中的道理,每每藏在字缝里,不使些力气,是抠不出来的。前日偶遇一位老学者,皓首穷经,案头堆满了翻烂的旧书。我问他何以如此用功,他抬眼望我,目光如炬:“年轻人,你以为读书是吃糖么?甜一下就完了?”我一时语塞。他继而道:“读书如掘井,浅尝辄止,只得泥浆;持之以恒,方见清泉。” 我起初不以为然。后来自己读《庄子》,开篇“北冥有鱼”,看似明白,实则茫然。读了五遍,仍如雾里看花。到第十遍时,忽然觉得那鱼在脑中游动起来了,“其翼若垂天之云”,搅得我心神不宁。这才知道,书中的精义,是要用韧劲挤出来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动笔墨”三字,正是韧劲的体现。因此,我们读书的韧劲,还要做到读与记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细悟上下功夫;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读书非有钻劲不可。钻者,不只是埋头苦读之谓,乃是一种穿穴逾隙的精神,一种穷根究底的劲头。钻劲之要,首在择书。世上的书汗牛充栋,而人生有涯,岂能尽读?故须择那最有价值者钻之。譬如凿井,遍地浅尝辄止,终不得甘泉;若认准一处,奋力深钻,自有清冽之水涌出。因此,我们在读书时要设定明确的读书目标,不能像“熊瞎子掰苞谷”那样,掰一个、丢一个,那是学不到真知的。 读书,当先有“求甚解”的钻劲,而后方能达至“不求甚解”的化境。鲁迅先生读《嵇康集》,校勘数十遍,每读必有新得。我亦曾效仿此法读《史记·货殖列传》,初觉枯燥,及至钻入其中,乃知太史公非只记商贾之事,实乃借货殖言天下大势,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我以为,钻劲之养成,需破三关:一破浮躁关,能静心;二破畏难关,能坚持;三破自满关,能深究。每读一书,必自问:作者真意何在?何以如此表述?与我何干?如此三问,便是钻的起点。书海无涯,人生苦短。与其浮光掠影万卷过,不如钻透一部得真知。 “快读如牛饮,慢读如品茗。”读书若无“细”劲,便如吃饭不嚼,终究要消化不良的。有些人读书,尤其缺乏“细”劲,大抵是贪多求快,一页页翻过,这样的读书,不过是眼睛在纸上跑马,脑子里半点痕迹也不留。 用“细”劲读书,须如农民锄地一样,一锄一锄地下去,翻起泥土,拣出碎石。我认识一位做学问的人,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一章,竟写了三万字的笔记,将“学”“时”“习”三字拆开揉碎,咀嚼透了,方才往下读。旁人笑他小题大做,他却说:“古人著书,字字如金,岂可轻易放过?” 然而“细”劲并非死劲。有人读书,一字一句死抠,却不解其意。“细”劲之中,须活络心思。好比赏画,既要近观笔法,又须远看布局,方能领会全貌,读书也是如此。“细”劲读书,看似慢,实则快,因其读一本得一本书之益。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告诫我们学习不是盲目的,其目的在于涵养知识、增长才干;学习目的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而要像刀刃那样经过磨砺才能利刃出鞘,方可使我们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精神力量,成为更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