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科创高峰 构筑新发展引擎
——看赣县区如何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5-07-02


  无人机视角下的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邹忠辉摄


  开栏的话

  近年来,赣州市赣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聚焦赣州市委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以“五大”活动为抓手,加快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

  今日起,本报特开设专栏,全面展现这片红色热土以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引擎,以产业升级锻造经济脊梁,以山水人文绘就生态底色,以客家文脉厚植精神家园的探索和实践。

  当赣县区、赣州高新区、中国稀金谷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以及1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8亿元研发投入等元素互相交织,一场创新催生的变革正澎湃上演。

  “这里不再是传统资源输出的矿山,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创新策源地。”赣县区的回答掷地有声。

  近年来,赣县区以创新为墨,以实干为笔,锚定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的目标,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如何打造科创高地?高地“高”在何处,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马赣县区,探寻背后的创新密码,见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平台能级高

  科研“国家队”引领产业跃迁

  借助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力量,赣州稀土友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在研究院先进技术的赋能下,项目达产后,公司年产能将提升3.7倍,有望成为全国单体产能最大的钕铁硼废料回收企业。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江西国创稀金新型金属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中试线已具备200吨高强度、高硬度硬质合金棒材和30吨稀土金属陶瓷的生产能力,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年利润达1300万元。

  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两院五中心”科创集群的坚实支撑。赣县区拥有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0个国家级、16个省级科创平台,共同构建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检测检验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两院五中心’不仅是赣县区在稀土新材料产业领域顶尖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象征,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赣县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赣县区是“中国稀金谷”核心区、赣州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地、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近年来,赣县区坚持围绕“四链三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两院五中心”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稀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赣县区稀土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去年11月,全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服务平台——中国稀金谷“高科融”成果转化平台上线,已实现12项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钨和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两个科技成果转化市级分中心建成运营;20余项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中国稀金谷”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产业层级高

  中小企业“雨林生态”激发活力

  赣州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作为智能电网配网设备领域的佼佼者,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智能运维、电力工程设计、施工与技术服务于一体,展现出高新技术企业的强劲实力。其精心打造的“10KV-35KV 变压器”已在江西市场稳占一席之地,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产品。多年来,该企业坚定不移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目前已拥有240项知识产权证书,树立起技术领先的行业旗帜。

  企业,无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近年来,赣县区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与“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鼓励企业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改专项贷款等政策机遇,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早在2022年4月,便制定出台《赣县区(赣州高新区)支持科技创新赋能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越来越多大中小企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自若干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在科技型企业培育、企业研发投入、专利质量与数量、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以及创新环境优化五大方面均实现了量质双升。”赣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陈祥龙介绍道,这一系列显著成效,彰显了政策的精准有效,较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成为赣县区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的最佳见证——

  202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145家,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77家;高新技术企业方面,2023年新认定40家,2024年再获批43家,总数达88家。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7.78亿元。

  “通过构建完善的梯度培育体系,我们成功推动全区创新主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陈祥龙深有感触地说,当前的发展态势充分证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路径是正确的,也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高地注入了强劲动能。

  要素浓度高

  厚植创新生态释放倍增效应

  “我们对高端人才达到‘三满意’,即孩子满意、老婆满意、自己满意,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齐涛在今年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表示。

  构筑人才“引力场”。赣县区着力构建区域人才集聚高地,通过靠前服务、举办表彰活动、开展校企合作、加大柔性引才力度、举办行业大会等举措,持续优化科创生态,加速释放科创活力。其中,人才政策由原来的15条迭代升级为20条。去年,该区引进高层次人才184人,吸引行业紧缺人才1099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了让人才心甘情愿地留在这片红土地发展,赣县区从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赣县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邹宗平介绍道。

  打通金融“活水源”。6月,赣州高新区资本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规模10亿元的稀金产业引导基金。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赣县区科技金融改革实施方案》,率先推行“创新积分+金融”机制,破解企业“难贷”、银行“不敢贷”难题。今年以来,该区金融机构已对首批5家企业授信1250万元,6只基金已投资项目10个,投资金额3.15亿元。

  夯实营商“优渥壤”。按照“大湾区能做的,赣州也要能做到”的要求,扎实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为企业提供与粤港澳大湾区无差别的办事体验;创新探索“双容双承诺”机制,有效缩短项目审批周期,推动工业项目“先建后验、直接落地”,营商环境测评位居省、市前列。

  如今,赣县区要素浓度不断攀升,创新生态日益厚植,正释放出强大的倍增效应,推动区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尹才霞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