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总是令人激情澎湃。只有深刻体会那些生死相搏的瞬间,才能真正理解胜利的来之不易。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以笔墨为武器,创作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词。这些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是永不褪色的奋进宣言,是顽强不屈的热血战歌。 “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飙正纵横。须来日,看高粱大豆,遍野黄红。”这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所作《沁园春》词的上阕。词中以东北严冬景象比喻抗战之艰,展现了在绝境中的赤胆忠心。将军在零下40摄氏度的密林中,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其诗词与生命共同铸就民族的脊梁。 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赵一曼,也有词作《沁园春》,其下阕为:“难书母爱慈祥,怎忍见,行行是断肠。幸故国已复,家园正旺,白山黑水,鸟唱花香。处处丰碑,英雄回首,无悔人生短亦长。春风里,看宁儿代代,正沐阳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赵一曼舍子从戎、奔赴东北,组织了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并带领一支游击队驰骋于白山黑水间,“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日寇闻风丧胆,尤其是她“无悔人生短亦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朱德同志在1939年作有七言律诗《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该诗诞生于八路军粉碎日寇扫荡、巩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关键阶段,诗中化用王导“新亭对泣”典故与“岳飞北伐”精神,展现不屈意志,并通过“气森森”“惊贼胆”等雄健词汇构建磅礴气势,生动地记录了太行山军民抗战实况,兼具纪实性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这意味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实际上,日本投降的消息早在8月10日就已经被媒体披露,当时的《新华日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等媒体都刊登了这一重大消息。闻此喜讯,全国军民沉浸于狂欢之中。刘克生作有《八月十日夜闻日本乞降七首》,其二为:“同仇竟扼虎狼骄,百万雄师夜渡辽。塞月荒凉云漠漠,边风凄劲草萧萧。樱花泪溅红羊劫,爆竹声喧白马潮。还我河山人鼓舞,海天兵气一时销。”诗中既有对胜利的欢庆,也有对牺牲将士的追思,这种情感张力使其成为纪念抗战胜利的经典文本。陈寅恪亦作有《乙酉八月十一日起闻日本乞降喜赋》:“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诗中“家祭难忘北定时”暗引陆游《示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交织。作为史学大家,陈寅恪的诗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