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
林卫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影视选角中,一般都会挑个胖人来演苏东坡,盖因苏东坡是个老饕,屡遭贬谪,倒让他在长江鱼、山中笋、岭南蚝这些寻常食材中品出真味。每至新地,他总是亲自采买烹饪,将市井烟火写入诗词,大快朵颐消减烦恼。这种“以食养性”的智慧,既延续着文人风骨,又兼顾了物质享受,展现了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中,作者端着放大镜在故纸堆里寻味,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探寻他始于眉山,后流转于各地任官、游历的人生经历。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作者品读苏东坡的200多篇代表性作品,从中发掘出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幅“苏式风味”的美食地图,还原其笑中带泪、有滋有味的吃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 细究起来,本书特别之处有三点:一是考据严谨。作者翻遍了《苏轼全集》百万字的原文,把每道菜、每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都考据得明明白白,以高度的热情给东坡美食开好出生证明,堪称美食界的“福尔摩斯”。二是尊重科学。作为美食顾问,作者写吃食自带一股科普的严谨劲,苏东坡提倡“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他摸索出很多食疗秘方,但作者在文中也建议大家不能盲目效仿古人食疗,比如讲东坡鱼羹,此法主要目的是保持鱼形完整,而非直接防止蛋白质变性。三是满是烟火气。作者笔下的苏东坡,不是庙堂上供着的泥胎神像,更像是住在对门爱耍嘴皮子的老大爷,会吃会做饭,会与人家长里短,这种“去滤镜”的书写让苏东坡的形象更真实生动、深入人心。 这三个特点交织,让本书像一桌精心设计的家宴,主菜是严谨考据,配菜是科学解构,最后端上的那碗汤,则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展现出苏东坡的多样趣味。余光中曾说:“我要是去旅行,绝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跟杜甫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可见,苏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朋友,他有智慧把平凡和苦难的日子过得逸趣横生。 食之趣。苏东坡最厉害的本领,是把最普通的食材变成美味。在黄州他用红稻米杂葱白煮成“二红饭”,还开玩笑说这味道赛过山珍海味,这种变着法子找乐子的本事,在《菜羹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蔓菁、芦菔、苦荠熬的菜汤,不加调料却能品出清甜鲜美的层次。在惠州,他把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先煮熟再泡酒,撒点盐烤到微焦,硬是在穷困中吃出了新花样,把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意理之趣。苏东坡的美食行吟始终贯穿着“以诗入馔”的文人雅趣。初到黄州时,在和乡民的接触中,苏轼发现当地猪肉非常便宜,于是研究了好一阵子发明了“东坡肉”。这道“东坡肉”的制法,暗合“欲速则不达”的处世哲学,以炖肉之理比喻人生,昭示我们唯有耐住寂寞,方能成就醇厚人生。 超然之趣。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流放儋州,在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苏东坡热情满满地详述生蚝吃法:“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末了俏皮叮嘱:“恐北方君子闻之。”他以苦中作乐的豁达来抵抗“食无肉,病无药”的困境,恰如《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顿悟。美食于苏东坡而言早已超越果腹之用,成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具象表达。 在庖厨里吟诗,在行旅中挥毫。本书让我们相信食物是有力量的,字斟句酌之间,期望着我们每一个活在此间的人,都要学会像苏东坡那样“以食养心”,在生活的“东坡肉”里,吃出火候与耐心的真味;在命运的“羊脊骨”中,嚼出困境与幽默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