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奇中的味蕾记忆
2024-04-26


◀《食南之徒》 马伯庸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 裴 睒

  俗话说“食在广州”。马伯庸的新书《食南之徒》,将时间拨回到2100年前,描绘了一位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南越国,身陷番禺城(今广州市)的政治旋涡,是怎样以美食为切口,破解一系列陈年官司,以至于竟影响了大汉与南越的国运,乃至整个中华版图的故事。马伯庸将书起名为《食南之徒》,颇具深意。“食南之徒”这个书名,写食物,又写吃货,更写历史,可谓一举三得:既表达了作者对岭南美食的热爱与推广,又契合了书中唐蒙这个吃货大使的形象,更体现了西汉平定南越国并将其纳入版图的历史。

  食物至真,从不骗人。《食南之徒》以美食为牵引,描摹出南越国诸多美食,更映射出岭南自古以来的美食缩影和医食智慧。书中不仅有“乌橄榄”“五敛子”(杨桃)、“胥余果”(椰子)等岭南水果,也有“裹蒸糕”(类似粽子但不同)、嘉鱼等特色岭南美食,还有“绰菜”安神、“青蒿”治疟疾、“香橼皮”制香,更毋提牵出全书主线、导致南越国灭国的神秘“枸酱”。作者以食物为线索,将南越国各色人物串联起来,并以此塑造性格,讲述故事,使读者仿佛置身南越,跟随着主角对美食的探究,一步一步沉浸在一种时空交错的美食鲜香之中。

  《食南之徒》以吃货为主角,书写大汉无奈的“躺平式”官员的成长,更写出了颇具现代视角的热血与坚持。“你们怎么都不能理解呢?美食才是最值得托付真心的东西!”小说中的主角豫章郡番阳县令唐蒙如是说。他像普通的现代人一样,热衷美食而“不求上进”的时候,偏偏有忠君爱国之士拉着他去南越国建功立业;他一心只想做个“生天地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的“摸鱼”副使,却因一条珠江特产“嘉鱼”上淋的“枸酱”而为悲惨女孩“甘蔗”奔走;他本无意卷入南越国的土人与秦人的党争,却因为一句“顾全大局”愤而要求觐见天子勘察西南舆图……《食南之徒》延续了马伯庸一贯的写作风格,将史书的寥寥数行记载,以历史小人物视角,扩展成一个跌宕起伏的热血故事。唐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使者,随着剧情发展各色人物识察到他的贪吃本性。该书在交织的假意与真情中,看似随意实则诚挚地描绘了有血有肉的赤子之情。

  《食南之徒》巧妙地将美食、历史、地理等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唐蒙的寻味之旅,带领读者走进历史。唐蒙在史书上确有其人,他出使南越国后,发现了“枸酱”来自蜀地,是途经夜郎国,顺着牂柯江漂流而下来到南越都城的,故上书汉武帝建议开通夜郎道,为平定西南绕过了逶迤的重重“五岭”,从而使西南正式纳入中华版图。而《食南之徒》以西汉朝堂开拓西南历史故事为主脉,描绘出一幅武帝一朝征伐八方的宏大历史画卷。书中年纪轻轻却严守礼仪的中大夫庄助,也是真实存在的。史书记载他曾为支援被闽越国攻打的东瓯国,手刃不服命令的会稽郡司马,逼迫会稽太守出兵。这反映了当时武帝一朝积极开疆拓土,举国上下皆弥漫着“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豪情壮志。自此,汉朝疆域不断扩大,基本奠定了之后2000多年的中华版图。

  多年前,“八卦爱好者”马伯庸曾根据南越国历史记载线索,创作了《西汉年间的广州爱情故事》,辛辣地描绘了西汉平定南越国期间发生的朝堂变幻。而今,他又以美食老饕的角度,展现了另一段关于美食、历史与人性交织的传奇故事。

  因此,《食南之徒》是一部集历史、文化、美食于一体的精彩小说,充满了历史想象,也承载了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