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蓉 凌焰
在萍乡小西门萍水河畔的金鳌洲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公园,名曰“鳌洲公园”。公园入口处有一牌坊,上方有四个字“人文蔚起”,两旁是一副楹联“五科三解元春色文章增瑞气,一县两主考金门凤诰培天颜”。
对于这副楹联,民国时期刘洪辟所著的《昭萍志略》有如下记载:“李炳春、胡增瑞、欧阳炳章,前后领解。李戊辰科,欧阳丙子科,胡壬午科。又刘凤诰、颜培天,某科同典乡试。时有人撰一联,以纪其盛。”楹联中的“春”指李炳春,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恩科解元(乡试第一名);“章”指欧阳炳章,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恩科解元;“增瑞”指胡增瑞,是清道光二年(1822)恩科解元。“凤诰”指刘凤诰,“培天”指颜培天。
胡增瑞出身寒门,却是这3位解元之中唯一考上进士的人。胡增瑞,其于困苦中奋进,立鸿鹄之志,做君子、做好官、做孝子,是萍乡人的榜样。
胡增瑞,萍乡福田人,字五云,又字典斋。胡增瑞自幼聪慧,勤奋读书并持之以恒,但是家境十分贫寒,一度辍学回家务农。时任萍乡知县陈国华惜其才,招他入署,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并给予津贴补助,让胡增瑞得以继续学业。后来胡增瑞果然不负众望,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仅15岁就考上秀才;清道光二年(1822),23岁的胡增瑞又高中解元;清道光十二年(1832),33岁的胡增瑞在会试中高中二甲第三十九名进士。
之后,胡增瑞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户部主事,不久又调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第二年,胡增瑞改任工部官员,进入朝廷中枢机构。当时朝廷内有名望的王公大臣,都十分器重胡增瑞的才华。胡增瑞所写的《直庐赐哈密瓜恭记》中,就记载了皇帝赏赐贡品哈密瓜给他一事。当时,对工部文书盖印传达费的归属问题,大家争执不下。胡增瑞因为人讲信义,被大家推举出来解决此事。于是胡增瑞从中了解好处坏处,以此来制定相应章程,将所入归公,没有考虑一点自己的利益,而是选择了道义。
胡增瑞虽处朝堂之上,但心里有黎民百姓,能够体恤民情。作为军机章京在军机处轮值时,胡增瑞见到两江总督要在辖区增加赋税的奏折,胡增瑞认为这是不对的,因此他向两位军机大臣禀告道:“江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朝廷非但没有赈济,反而要增加赋税,老百姓怎么活啊?拯救一方百姓造数世之福,全在两位大臣的一句话。”两位军机大臣于是将胡增瑞的意见禀告给皇帝,皇帝采纳了胡增瑞的建议,不允许在两江地区增加赋税。江南百姓得以减轻负担,在灾年生存下来。
胡增瑞十分重视个人品行修养,始终坚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人生信条。胡增瑞关心国计民生,从不随波逐流,有古代名臣的风骨。胡增瑞对母亲十分孝顺,他曾作《孝感记》一文,告诫为人子女要好好孝顺父母。在家时,胡增瑞每日恭敬地侍奉母亲的饮食起居,与寡母形影不离。清道光十八年(1838),胡增瑞的母亲陈氏逝世,他得知后嚎啕大哭,伤心欲绝。之后立即动身返回故乡,由于过度悲伤,导致身体极度衰弱,在返回途中不幸英年早逝。对待亲属,胡增瑞也同样关爱有加,他姐姐的儿子长期在京读书,都是胡增瑞悉心照料。
胡增瑞著有《尊生阁集》,共古今体诗六卷、古文六卷。胡增瑞的同科、江南道监察御史翰林袁玉麟在序中称赞他是“天下士”,认为他是德才非凡之人。
专栏主讲人:
凌焰,男,1983年生,萍乡麻山人,历史地理学博士、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现任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萍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