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萍乡中学的一段特殊岁月
2023-09-24

  ■吴昌荣 吴舟

  1937年3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狂轰滥炸我后方大小城市。为了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和教学工作正常进行,1937年10月,萍乡中学决定迁往黄堂洲。黄堂洲位于湘东南偏东6公里的萍水河畔,距县城10多公里,在铁路线外,于当时是一处较为僻静的场所。

  说搬就搬。1937年10月的一天,校具、教具等必用品,或船装、或车载、或肩扛着搬去,课桌则学生每两人一张,一步步地抬过去……

  于是,黄堂洲李氏宗祠,加上几家民房成了临时校舍。这当然给房主添了不少麻烦,但为了帮助学校渡过难关,为了培养国家的希望,他们说:“只要不嫌简陋,我们自己住茅屋也心甘情愿!”师生们也能因陋就简,随遇而安。一间厅堂隔作两间教室,光线阴暗,地面潮湿,师生们说:“这也是坚持抗战!”

  在城里,自修室有煤气灯,在这里就只能用小煤油灯了。寝室没有床铺,学生全挤在地板上睡,一个人的铺位只有两尺宽,睡梦里一转身就会碰到别人。饮水倒是烧开了的,洗脸洗脚洗澡则不论晴雨冬夏全要到河里去。一日三餐吃的是糙米、蔬菜和盐熬米汤。

  师生最关心的是时事。每天傍晚,那位专门从城里取回报纸信件来的工友一进村,必有一大群人围上去,抢着报纸看。上海失守、南京失守、杭州失守……这些不幸的消息揪着每个人的心。如果遇到捷报,马上会有人用“号外”抄出张贴,老师、学生一同雀跃欢呼。

  在陈赞猷校长的领导、支持下,学校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分几个小队,每队二三十名学生,由教师率领下乡宣传。各人背负自己的被子衣物步行,沿途高唱抗战歌曲,每到一个乡镇集市就与当地联系,或利用庙宇的戏台,或临时搭个简易舞台,当晚就演出小型节目,演出前或演出中途开展抗日宣传讲话。当地学校也有配合参加演出的,更多的是要求教他们唱抗战歌曲。一时间,萍乡中学的学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吼声,把民众心中抗日救国的烈火燃得更旺。演出节目尽管难免粗糙,却能使台下观众大受感动。第二天离开时,竟有群众自动前来送行,依依惜别的场面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