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乡村辛勤耕耘,一头连着城市万家灯火,且看新干县 ――

一元“菜农公交”承载的民生温度
2025-02-14


本报全媒体记者 范小勇 通讯员 李福孙
2月11日清晨5时,新干县七琴客运站陆陆续续地涌进了15位菜农。菜筐里水灵灵的蔬菜、蛇皮袋装着沾满泥土的生姜、竹篾笼里“呱呱叫”的鸡鸭……
“都齐了吗?那我们发车了。”经过半小时的等候,随着司机邓国平温和的一声令下,车门一关,这趟“菜农公交”载着新鲜的农产品驶向40公里外的县城。一路上,大家或细声聊天,或闭目养神,随着东方露出鱼肚白,菜农们也抵达了县农贸市场。
自2022年以来,这趟全程仅需1元的公交车,已成为当地菜农最喜欢的“致富专线”。
黎明前的“移动菜市”
清晨5时,七琴客运站笼罩在朦胧的薄雾里。68岁的菜农曾风祥将两筐生姜搬进行李舱,旁边的沈梅英则小心翼翼地将6只活鸭捆扎整齐。车厢内,菜农们闻着新鲜蔬菜的气息开启一天新的征程。
“以前去县城卖菜,公交车厢狭小破旧、车次少,单程要8块钱呢。”75岁的邓冬祥边整理桶里的芹菜边说,“现在有了这趟公交,1块钱就能到县城,省下的钱又可以多买些种子了。”
这趟“菜农公交”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移动菜市”。随着车辆途经潭丘、神政桥等乡镇站点,车子两侧行李舱里的菜品也逐渐丰富:大蒜、萝卜、香葱、包菜……菜农们互相帮衬,将各自的农产品摆放整齐,整个车厢都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收获的喜悦。
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
6时20分,公交车抵达县城农贸市场。菜农们挑起扁担,快步走向市场二楼的免费摊位。这里是当地政府专门为自产自销农户开辟的“绿色通道”,日均接待菜农超过50人次。
“我们的菜都是自家种的,不打农药,城里人特别喜欢。”79岁的谢逢云边摆放萝卜边向顾客展示。话音刚落,摊位前就围满了顾客,40多公斤蔬菜在早市结束前便销售一空。
通过“菜农公交”,运输的农产品损耗率较传统方式降低60%,菜农日均收入从过去的30元提升至80元,旺季时可达上百元。
对于菜农而言,这趟公交不仅带来了收入,还提升了生活品质。“卖完菜还能逛逛县城,买些生活用品带回家。”74岁的刘长英笑着说,“1块钱的车票,让我们这些老人也能感受到城市的便利。”
一元票价背后的民生温度
七琴镇是新干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离县城约40公里。过去,来回16元的票价让许多菜农望而却步。
“乡亲们都很勤劳,菜种得特好,自己压根吃不完。挑到县城去卖嘛,车费太贵,我们哪里舍得哟。”一直在家务农的曾风祥道出了无奈。这也是农村老百姓的共同心声。
百姓的关键小事就是头等大事。
2022年7月,新干县坚持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宗旨,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全县所有营运班线实行1元票价,菜农的出行成本大幅降低。
“为了方便菜农,我们特意将发车时间提前至5时30分。”该县公交公司副经理罗建霞介绍,“今年1月,公司还投入24台新能源电动公交大巴,行李舱更大,装卸果蔬更方便。”
自“菜农公交”开通以来,仅新干至七琴线路已累计服务菜农超2万人次,高峰期单日载客量突破100人次。3年来,7条“菜农公交”专线累计运送农产品超1400吨,为当地农户增收近千万元。
一元“菜农公交”不仅是一条从田间到市场的便捷通道,更是新干县为民办实事的缩影,让民声与民生“双向奔赴”。“‘菜农公交’既能搭载出行的游客,也容得下菜篮子。”罗建霞说,“它承载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傍晚5时40分,当最后一班“菜农公交”驶回七琴镇,暮色中的车厢依然弥漫着蔬菜的清香。40公里的路程,一头连着乡村的辛勤耕耘,一头连着城市的万家灯火。在这条路上,一元票价不仅拉近了城乡距离,更托起了无数菜农的希望与梦想。
记者手记:菜农最朴素的希望与梦想就是把种好的菜卖出去。过去,七琴镇的村民很想将自己种的菜卖出去,可是镇上需求量不大,很难销得动;乘坐公交又要花费16元车费,很不划算,菜农也舍不得。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一条直接开进乡镇的“菜农公交”开通了,只需要支付1元票价,菜农们就可以轻松地将蔬菜运到县城农贸市场的公益摊位,不仅卖得完,还卖得更好,这条线路被菜农们亲切地称为“菜农公交”。
何为民生实事?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就是办好民生实事。2022年,新干县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全县所有营运班线实行1元票价,还特意设定7条“菜农公交”专线。今年1月,新干县又投入24台新能源电动公交大巴,行李舱更大,装卸果蔬更方便。每天清晨,“菜农公交”就进入到各个乡镇,去装载菜农们赶赴县城农贸市场进行交易,最晚一班是傍晚时分,确保都能把他们送回到家门口。时间适宜、票价便宜,“菜农公交”就是要让菜农们的收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