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婆婆灯会:一条火龙传千年
2025-02-14


■尹海平、聂志云
逛婆婆灯会,喝茶果酒,是永丰县湖西村民在春节期间的传统保留节目,在每年的农历元月十三至元月十五举行特色游婆婆灯活动,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这番热闹景象为何千年来从末间断,其背后又有哪些文化寓意和象征?
“咚锵锵,啪啪啪”……在震耳欲聋的鞭炮锣鼓声中,五个自然村的龙灯一字排开,狮子、麒麟、宫灯、清道旗、跑马旗等跟进,烟花之下,上千人的灯会队伍按照传统路线出游,所至之处,鞭炮连天,锣鼓喧鸣,场面蔚为壮观。
一条火龙乡间绕,鼓乐声声闹元宵。2月11日,位于永丰县瑶田镇的千年古村湖西村世代传承800余年的“宫灯会”如期上演。
婆婆灯会的历史由来
为何叫婆婆灯会?相传,南宋时期,湖西村在朝为官者甚多,便将宫灯引进到家乡。湖西人罗衡甫因官至国子直学,两个儿子士明、士鼎被皇上封为双神童,神通士鼎的夫人在弥留之际,说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割舍不下人世间的宫灯!为承诺祖奶奶不舍家乡宫灯遗嘱,儿孙们承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宫灯会,并规定十三日先游至祖奶奶墓前,该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故名婆婆灯。
一直以来,当地民众遵照古时约定,每年由五个自然村的朱、罗、黄、王四姓共同举行,每姓中挑选六户村民轮流负责筹备该项习俗,正月初四开始“议茶”,就是由轮到做东的几家,拿出自家的茶果酒到祠堂组织大家讨论闹婆婆灯的相关事宜,并开始熬浆糊,剪纸,贴花,写字,糊裱婆婆灯等准备工作。参与特色游灯活动的主要有布龙、宫灯、掌扇、狮子、麒麟、大象、马、舟、河蚌和各种彩旗,乐队有大鼓、小鼓、胡琴、唢呐、笛子等,能演奏各种欢快的曲子。
“我们正月初四就开始‘议茶’,把分工贴在祠堂门口,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做灯会的准备工作,砍竹子、剪纸、糊灯等等,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物料也随之改良,形式也不断规范创新。”湖西村村民罗勇和说。
婆婆灯会出游活动现场盛大而隆重,每年正月十三日晚上开始由“神童后裔”单独先游婆婆灯,十三日晚上每个神堂开始熬神粥,吃神饭。十四日晚上由朱家、唐家、花园、西门四个自然村的龙灯组成,正月十五日晚上的龙灯五个自然村全部出动。
上千人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彩旗招展,在鞭炮锣鼓声中,西门布龙,神童书院布龙排在队伍最前面,跟进的是狮子、麒麟、大象、宫灯、掌扇、大吹手、木马、竹马、竹船、清道旗、跑马旗、招兵旗,朱家、唐家、花园、西门四个自然村的龙灯一字排开,出游队伍按照传统路线由朱家宗祠出灯,先后经过唐家宗祠、湖西街神童书院、花园村福神庙、西门自然村,再绕西门池塘一圈,最后所有出游队伍和全村老少集中在西门广场戏耍龙灯。欢度过后,出游队伍按原路返回,出游结束。
朱家自然村村民朱志勇从十五岁就开始参与舞龙游行,随着技术的不断娴熟,如今处在舞龙头的位置。“每年元宵都会回来参与,平日在外打拼,非常怀念这种热闹的氛围,这也是一种回味乡愁的形式,既能凝聚人心,也能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出游队伍中,有年过六旬却依然坚守的老人,有像朱志勇一样的青壮年,也有二十岁上下的大学生,更有六七岁的孩童,他们根据体力和需要各司其职,参与其中。
“非常欣慰看到村里年轻一代带着小孩子这么热情地参与,这个是我们老一辈世代相传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要一直传承下去。”现年77岁,已经退出了舞龙队伍的罗发庆说。
沿袭千年的人文习俗
闹元宵是传统习俗,缘何婆婆灯会能一直沿袭至今,这与湖西村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地处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1400年,地名也一直沿袭至今。湖西村素有“才子之村”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古有“一门五进士”,今有“一门三博士”。古有抗元民族英雄罗开礼,今有79名革命烈士。
据县志和族谱记载,自宋咸平三年(1000)至明两朝,村内共有17人中进士,比如宋代罗惠孺、明代罗伦都是湖西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南宋时期,多数在朝为官。所以,自南宋中叶就有宫灯流传至湖西民间。和很多地方一村一姓的历史不同,湖西村一直是多姓氏混居,老百姓相处融洽。因此,就有了共同闹元宵的习俗。
湖西不但出才子,手艺人也不少。每年正月的闹婆婆灯,舞龙,在当地颇有名气。制作宫灯和龙灯,都是老手艺人绝活,选材、制作、装饰,样样要精通,虽然结构简单,但庄重质朴,体现着村里人的纯朴率真。
瑶田镇湖西村传承千年传统文化的婆婆灯会,旨在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喜乐,兴旺发达。
每年出游队伍会绕整个村庄行走,在家家户户门前或点头或稽首,每户都开门接龙,准备好鞭炮,家里摆上果盘,意在期盼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游行的高潮是在经村里池塘边时,龙灯绕着池塘一周,火红的灯笼倒映在池塘,看上去像双龙戏珠,分外耀眼。经历上千年演进,婆婆灯会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融入了庐陵文化、民俗文化,成为湖西人的家乡记忆。
后辈传承的精神追求
鼓声乐声烟花声,声声悦耳;舞龙挑灯乐器联,浩浩荡荡。这就是永丰湖西人对先贤文化刻于骨、融于血、藏于魂的接续传承。也承载着湖西人民的一种生活愿景、一种文化追求。
群众普遍认为,婆婆灯会体现了和谐、忠孝、尊重人才的价值取向,表达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起到团结凝聚乡邻的作用。灯会所用道具均为群众纯手工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湖西人民上千年来春节习俗舞蹈的重头戏,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风景、独特文化,深受百姓喜爱。
为了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使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火”起来,永丰县政府和非遗保护部门在保护传承好这些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在活动的策划、节目编排、现场安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婆婆灯会相关艺术培训、竞赛活动,聘请婆婆灯会老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跟班辅导,不断壮大文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开展婆婆灯会文化保护与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并专题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婆婆灯会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或县内重大庆典日,组织好婆婆灯会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积极组织婆婆灯会参与国家、省、市各级相关部门、民间团体举办的非遗推介宣传活动和项目宣传展示交流活动……
一套组合拳下来,如今的婆婆灯会更具观赏性、娱乐性,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得以接续发展。
“婆婆灯会代表着一种精神传承,启示后辈要传承先人忠孝崇文的传统和刚正义烈的庐陵文化,并从中汲取到更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湖西村支书罗启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