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瑞春
春雷激荡赣江水,千载非遗焕新声。2025年初春,青原区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响,奏响文旅深度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的激昂乐章。主会场东固畲族乡傩面舞与“村超”足球碰撞出时代火花,分会场文陂镇陂古村彩擎巡游与铁花星雨点亮千年文脉、富田镇喊船号子与状元宴书写耕读新篇。从2月28日至3月7日,三地联动,八日欢歌,近百万人次踏春而至,在庐陵山水间见证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的深情相拥,触摸“文旅兴区”战略下老区人民奔赴共富的炽热初心。
东固:傩面承古韵 畲乡涌春潮
东固畲族乡的清晨,32面傩鼓次第亮相,圩镇老街在傩鼓声中苏醒。青铜饕餮纹面具下,舞者以“三步一跺”的古法,再现《周礼》记载的“方相氏驱疫”,古老驱疫仪式焕发新的时代魅力。街巷两侧,畲族银饰叮咚作响,非遗市集的摊位上,傩面香囊、凤凰刺绣与摩登国潮混搭,赣湘贵三地匠人同台竞技,畲语民谣与苗族山歌即兴对唱,引得游客掌声不绝。
东固非遗传承人曾广东手握桃木剑领舞,身后24名青年舞者踏着畲族山歌的韵律,将《开山》《钟馗捉鬼》等传统剧目注入街舞元素。圩镇老街化身为非遗活态展馆,青铜傩面与数字光影交织,舞者踏歌而行,演绎祈福纳祥的现代叙事。“面具每抖动一次,就为游客驱散一分晦气。”深圳游客林女士跟着节奏拍手,手机直播观看量瞬间破万。
柏木岭足球场上,畲汉青年与贵州“村超”冠军队激战正酣。矫健身姿划破春风,频频射门引燃万众欢呼,深山畲乡以体育为媒架起联通世界的桥梁。场边新竣工的足球小镇沙盘前,东固畲族乡党委书记吕冬检细数蓝图:1块标准球场、1支民族球队、3条运动主题街巷,正将深山畲乡推向全民健身热土,踢出文旅“世界波”。
时值晌午,热气升腾,百米长桌宴沿老街蜿蜒。198道畲汉融合菜肴中,“团结鼎”最是夺目:酸笋炖乌鸡、红曲酒焖肉、艾草糍粑拼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图案。“凤凰飞落东固山,汉畲同心建家园……”在带有浓厚畲乡风情的歌声中,游客与村民手挽手跳起竹竿舞,将宴席化作流动的“团结画卷”。
这场宴席背后,是党委政府“文旅富民”的深谋远虑。东固畲族乡创新“节庆+”模式:建设民宿享受每间1万元财政补助,电商达人培训全程免费。去年旅游人数达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00万元,带动2000余人就业。
夜幕降临,北极光投影将游客中心染成幻境,激光在夜空雕刻“忠勇勤善”祖训。主播刘甜身着改良凤凰裙,带百万网友“云逛”非遗灯展,直播间3小时成交额破万元,创下畲乡电商纪录。
长街十里,乌米饭香漫过青石板,畲药浴池蒸腾幸福温度。敖上版筑民宿的灯火彻夜不熄,印证着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机。党委政府描画的“非遗+”蓝图,正让深山文化“活化石”变身共富“金钥匙”。大乌山巅,露营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解锁“二月暴动”红色密码;白云湖畔,茶农将“斗茶大赛”订单发往全国各地。这场传统与青春的对话,让畲乡非遗跃入新时代的视野,更让各地听见庐陵文化的时代强音。
陂:铁花书长卷 彩擎转新天
晨光初露,梁氏宗祠永慕堂前已人头攒动。4米多高的彩擎架上,7名盛装幼童扮作文天祥、吴伦等历史人物,随擎架缓缓旋转。“忠”“孝”鎏金大字在晨晖中闪耀,20余名壮汉肩扛台辇穿街过巷,龙灯、蚌灯、鱼灯簇拥如潮,将千年忠孝之道写入春风。游客举起手机追逐巡游队伍,抖音话题#陂彩擎#播放量三小时破万。
在“多留余地”广场,56节篾龙成为互动焦点。外地游客陈先生带着孩子加入舞龙队伍,手握龙把随号子发力:“一节龙身代表一个民族,这种设计太有深意!”据统计,活动带动传统手工点心“龙饼”销量300余份,古村商铺单日营业额同比增加30%。
夜幕垂落,古村化作光的海洋。畲族火裙舞者旋转如焰,裙摆火星勾勒出凤凰图腾;火壶艺人肩挑60斤铁壶,炭火随步伐泼洒成流星轨迹。晚上21时,10名铁匠登上特制高台,熔炉中1600℃铁水翻滚如熔岩。“打花喽!”随着老匠人喜强一声声吆喝,铁水击向夜空,瞬间迸裂成千米火树银花。吉安市摄影爱好者黄先生用延时摄影记录这震撼瞬间:“比烟花更磅礴,每一帧都是中华文明的DNA。”
在非遗市集,VR技术让消逝的“烟花傀儡”重现:数字屏中,7层花筒逐层绽放《西游记》《白蛇传》戏文场景,与实体火艺表演虚实交织。“用科技复活非遗,让年轻人看得懂、传得下。”陂古村的操盘手、湘妹子谭春丽介绍,今年创新推出“火艺研学套餐”,受到众多研学团队和游客的青睐。
赣水码头,新材料擎架与传统木雕工艺并陈,非遗工坊里,新技术制作的傩面与手工竹编灯彩同台争辉。新落成的“非遗传承馆”中,智能设备复刻明清木雕纹样,而耄耋匠人仍握刻刀传授“一刀定乾坤”的绝技。这种“古法守正”与“今术创新”的对话,让陂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标本。游客漫步石板路,手持“非遗护照”打卡集章,将傩面绘制、铁花摄影、竹编体验化作旅途记忆。
富田:号子震云天 宴启文明路
富田镇的晨曦,在喊船号子中沸腾。152人队伍擎龙舟绕村三匝,铜锣开道,神铳震天,火把跃过九堆烈焰,千年《喊船歌》激荡出“驱邪纳福、国泰民安”的强音。古樟树下,老船工展示祖传木桨,游客轻抚沧桑纹理,仿佛触摸到赣江航运的千年脉动。“跳过火堆,日子红火!”村民的呐喊声中,非遗从祠堂走入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图腾。
状元街上,红曲肉煨出“鸿运当头”的浓香,文山鱼跃动“鲤跳龙门”的希冀。长街宴化身为露天课堂,妇女巧制艾米果,将“耕读传家”的期许包入青团;学子击节诵读《正气歌》,将“忠孝节义”的训诫化作文化自觉。镇党委打造的“状元宴+”模式,让11道佳肴成为流动的文化IP,带动周边农户家家吃上“旅游饭”。
陂下古村,红色标语与非遗展演相映成趣。苏维埃政府旧址前,游客穿红军装、吃“忆苦饭”,在情景剧中重走“二七会议”征程;而百米外的非遗工坊,年轻人正将“舍身取义花生米”制成文创零食,用电商销往全国。这种“红古交融”的探索,让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共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夜幕下,状元宴的灯火与红军广场的星辉交织,照亮了富田“文化+教育+产业”的振兴之路。
当最后一盏彩擎灯笼在赣江畔熄灭,这场跨越三镇的文化盛宴已深嵌青原肌理。东固的傩面图腾、陂的铁花星河、富田的喊船号子,恰如红古绿三色丝线,在文旅融合的织机上,绣出乡村振兴的锦绣长卷。青原人以文化为舟,以创新为楫,文旅深度融合,正驶向“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载得动梦想”的共富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