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彭学明 记者:刘丽玲
2011年,彭学明长篇散文《娘》一问世,就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了全国读者强烈反响。全书27万字,51个故事,十多年间先后数十次再版,发行200多万册,被媒体和读者誉为“中国版的卢梭《忏悔录》”“天下儿女不得不读的书”。
《娘》真实描述了湘西大山深处一位中国母亲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难,全景记录了母亲牺牲所有名誉,以血泪和生命抚养孩子、保卫孩子,以品德和精神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经历与恩典。同时,给世人展示了儿子如何一次一次误解母亲、伤害母亲、让母亲身心备受痛苦的种种遗恨,堪称“血泪至文”。
2023年,彭学明七年磨一剑,重磅推出长篇小说《爹》,66万字、上下两册,被誉为“湘西父辈爱与义的千里江山图”“中国版的《静静的顿河》”。小说巧妙地将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背景有机串联起来,虚实相间地记叙爹和湘西父辈们为国为家生死相依、血脉相连的激荡风云,谱写了一曲宏阔、厚重而又深情、深沉的人民史诗。《爹》一问世,就在全国迅速引起反响,发行10余万册,先后荣获2023年中国年度好书第一名、郭沫若文学艺术大奖、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被业界和读者誉为震撼力与感染力同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雄浑之作、史诗之作。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程绍武说,《爹》和《娘》双峰并峙、双星闪耀。如果说《娘》写的是“情”,《爹》则重在写“义”。借助《娘》,彭学明在椎心泣血的追忆、感念和忏悔中,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更是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警醒天下儿女奉行孝道,善待身边人。而《爹》中呈现的“永远不会变凉的热血、永远不会细碎的骨头和永远不会弯曲的脊梁、永远温暖人间的情义”则如一阕浩歌,荡气回肠。
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感言中,彭学明这样说:我想在对“爹”和湘西父辈的书写中,从家族叙事进入湘西叙事、国家叙事,从个人命运切入时代命运、国家命运,从而以群体品格展现民族品格,以民间精神展现民族精神,以历史进程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也许这,才是他书写的终极意义。
4月12日,彭学明作客我市“白鹭洲书院讲坛”,以下是本报记者与彭学明的对话。
记者:彭老师,您此次的专题报告,在吉安引起了强烈反响,您跟江子主席的《爹》《娘》《回乡记》分享会,也引爆了吉安的文学激情。到处刷屏的吉安朋友圈,说4月12日是吉安欢乐盛大的节日。您在“从江西到湘西,从祖先到家国”的专题报告里讲述的江西祖先和湘西人民一道为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和文明,让我们深以为荣和骄傲自豪。能不能在此再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下江西和湘西的渊源,介绍下江西祖先和湘西人民共同创造的辉煌和文明?
彭学明:衷心感谢吉安父老乡亲对我的厚爱。我这次带着《爹》《娘》回吉安,既是文学之旅,也是寻根之旅、皈依之旅。
湖南跟江西源远流长、一衣带水,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湖南人的祖先大多都是江西迁过去的。我的祖先也是一样。我的祖先是吉安吉水的彭{。彭{在五代十国时期,与其兄长彭\一道前往长沙投奔楚王马殷,马殷封彭\为郴州刺史、彭{为辰州刺史。之后,彭{又被加封溪州刺史。辰州和溪州,涵盖了如今湘西的整个地区及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的部分地区。彭{成了湘西的第一代土司王。之后彭{将溪州刺史传位给其儿子彭彦,即彭士愁。彭士愁为反抗接替楚王位置的马希范的横征暴敛,与马希范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拉锯战,最终与马希范铸造铜柱铭文盟约,永结同心,互不侵犯。湘西不给朝廷交税纳赋进贡和抽丁、服兵役,但如果朝廷和国家有难,湘西必须出兵保家卫国。由此,湘西建立了朝廷认定的土司王朝,开始了长达818年的民族自治。从彭{开始,湘西历代土司王,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吏,由江西祖先世袭。世袭湘西土司王的江西祖先,与湘西人民一道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这些历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中国基层政权建设开启了民族自治的先河,湘西既是华夏江山的一部分,又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并且长达800多年历史,可以说,湘西土司王朝,是中华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的活化石。
二是为人类留下了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湘西土司王朝的王城遗址老司城,因为古城建设的建筑美学,因为建设的科学、完善和完备,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说别的,就说老司城内的两座立交桥,就是人类最早的立交桥,比西方早了700多年。
三是为了华夏江山社稷的和平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历朝历代的湘西土司,都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自觉挺身而出、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一方面是英勇抗击外敌入侵,一方面是坚定平息内乱内患。历史上,仅史料记载的就有100多次。每次出兵,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浙江、江苏、福建、辽河等地,湘西土司和子弟兵都是每次抗击外敌入侵的主力,都是满门忠烈、血染疆场,明熹宗曾在朝廷设灵堂,祭奠为国牺牲的全体湘西将士。明嘉靖年间,明朝廷授予湘西土司“东南抗倭战功第一”和“万世永享”两块牌匾。鲜为人知的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在丰臣秀吉的领导下大举进犯朝鲜,大明王朝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抗日援朝军事行动。1598年的露梁海之战,以湘西土兵为主力的中朝联合水师全歼日本战船500余艘,歼敌万余人,击碎了日本丰臣秀吉战神不败的神话。而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湖北乃至江西等地,湘西土司和子弟兵则是插在内乱匪患心头的一把尖刀,所到之处,都是叛乱平息,国泰民安。
第四,就是开启了落后闭塞的湘西民智,缔造了湘西的辉煌与文明。作为蛮荒之地的湘西,因为江西祖先带去的文化与文明,使得湘西能在华夏文明版图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记者:我估计没有人读《娘》时能保持平静,而不泪流满面,至少以我两次读《娘》的经历是这样的。您说过,娘的一生是一部电影,上部分是吃苦受难流浪漂泊挨打挨骂屈辱抗争,下部分则是短暂的幸福之后,依然承受着太多的质疑与轻慢。娘的一生都像一只无脚鸟,无处停靠。但娘又是这世界上最坚韧、善良、宽容的“乡村哲人”。她为您“问亲”,要求您为上布尺、下布尺修路等等,她的生存哲学、处事之道是这样朴素、通透、光明、磊落。请谈谈您心中的娘和写《娘》的初衷与意义。您与娘,也从冲突、质疑,到理解、救赎,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节马上要到了,您认为我们目前应该提倡怎样的孝道文化?
彭学明:我最初写《娘》完全是基于娘去世后,我在回忆跟娘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时,我发觉我并没有理解过娘、读懂过娘,从而没有珍惜过娘、敬畏过娘,做出了种种对不起娘的事情,才发现我并不是一个好儿子,甚至是一个逆子和不孝之子。而当我在生活中、工作中,甚至是在名利场上遇到烦恼和阻碍,甚至遭受陷害和打击时,我才深刻认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娘,最宝贵的财富是母爱,世界上只有母亲会完全彻底无私地爱你、包容你,甚至放纵你,只有母亲不会伤害你一丝一毫,只有母亲希望你比她过得更好。但是,我却没有及时领悟到,以致于我把娘弄丢了,把娘伤害了,我的心开始滴血、疼痛、撕裂、悔恨。但一切都迟了,于是,我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撕开我灵魂深处的耻辱和伤疤,连续11天11夜写出了最初的近8万字的《娘》,后几经补充和多次再版,成了现在作家出版社的这个51个章节27万字的《娘》。《娘》是我灵魂深处献给娘和全世界的歌哭,希望娘和全世界都能听到。《娘》是我发自内心写给娘和全世界的检讨书,希望娘和全世界都能看到。《娘》也是我以血淋淋的教训,提供给天下儿女的一个反面教材,希望天下儿女有所警醒。我期待天下的儿女都读了《娘》后,能够及时地理解父母、珍惜父母,特别是要学会孝顺父母、敬畏父母。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总是以自以为是的孝和自以为是的敬,去规范父母的行为,违背父母的意愿,绑架父母的意志,从而犯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错,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我期待一个彭学明把娘弄丢了,千万个彭学明把娘留住了。
记者:《爹》塑造了爹和武豪干爹等一大批平民英雄,写了90多个人物。但是,在《娘》里,您还未出生就遭到爹的“抛弃”,直至爹去世,您也没有去见他一面,爹更多存在于您的想象之中。所以,在《爹》里,您如何去构筑父辈的煌煌巨史?您写《爹》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爹》寄托了您怎样的情怀?
彭学明:说实在话,我写《娘》时,我是没有任何野心和雄心的,我就是老老实实地写娘怎么顽强地养育我们、怎么无私地爱我们、怎么言传身教地影响我们,写我怎么不理解娘、不懂娘,怎么有意无意地伤害娘。没想到,引起了所有人的共情和共鸣。而写《爹》,我是带着雄心和抱负的,我是带着对湘西大地和湘西父老最深的爱,带着对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最真的情来写《爹》的。我想通过《爹》的书写,向爹和父辈及父老乡亲致敬,向湘西大地和中华民族致敬。我希望呈现和传递他们为家为国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呈现和传递在人生的波峰浪谷中,人与人之间彼此守望、相互取暖的人间情义和民间品格。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唇齿相依中,是无数个爹这样的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创造历史,创造世界、改变世界。人民谱写史诗,史诗铭刻人民。这就是我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寄托的情怀所在。这力量源泉实际上就是情感源泉。情感是最强大的力量。
而构筑父辈的煌煌巨史并不难,就是将每一个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命运,都通向湘西和国家的轨迹和命运,通向其历史和现在。这个人连着这个重大背景和重大事件,那个人连着那个重大背景和重大事件,而其他的人又连着其他的重大背景和重大事件。这样,时间跨度有了,空间广度有了,人物厚度有了,家国同担、家国共命的广度、高度、浓度就全有了。作品就自然厚重、磅礴、恢弘、大气了。
记者:从《娘》到《爹》,从小我,到大我;从家族,到家国;从生命的咏叹到英雄的史诗,您和您的作品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与升华?请您重点谈谈您的家族观和家国情。
彭学明:我写《爹》时就想,我不能因为《爹》而写爹,不能只是放下了对爹的怨恨,与爹和解,给我爹树碑立传,也不能仅仅是因为写了轰动全国的《娘》而再写个《爹》,打造文学双子座,从而像评论家评论的那样,让《爹》和《娘》这两部作品双星闪耀、双峰并峙。如果这样,我的格局太小了。我更应该通过对爹的追寻、《爹》的书写,来完成我由来已久的夙愿――那就是通过写《爹》,把湘西辉煌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多情的土地、浪漫而酽醇的民风民情、彪悍而伟大的民魂,都呈现给世人;同时,把中华儿女的伟岸,把中华大地的瑰丽,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一并熔铸其中,呈现给世人。
至于家族观和家国情,我想用几句话概括。家族是血脉的,血脉越远就会越淡,一个家族最终会开枝散叶得互不认识,所以,我们有的人会背叛家族、不认家族。而家国却是高于家族的所在,不管你是怎样的家族,你都属于家国,家族是家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你可以背叛家族,但不能背叛家国。因为背叛了家族,你还是家国的子孙,还有家国的庇护,而背叛了家国,你将成为人人喊打、四处流浪的狗。
记者:您对湘西的挚爱力透纸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想见,湘西的山水灵气、民俗风物、历史文化滋养了您的笔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和您笔下的湘西,为我们打开了相似又不一样的画卷,您如何看待作家书写的“地域性”?
彭学明:地域性书写,是最诚实的书写,也是最舒心和自由的书写。因为作家最熟悉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写最熟悉的,才是最愉快的、最生动的。地域性书写,也是最具特色和个性的书写,地域山川风物和风土人情的独特性,会带来文学品质的独特性,会给你的文学作品独特的DNA,能够让人蓦然回首时看到你在灯火阑珊处。同时,地域性书写,又是世界性书写。越独异,越诱人。越诱人,越世界。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记者:壮美与秀美、民俗风情与湘西风光、家国叙事与时代缩影……《娘》和《爹》,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视觉审美,都极具影视热剧的潜质,拍成影视,说不定就能成为像《平凡的世界》《人世间》那样的经典之作。所以,作品的影视化,这个有计划吗?在《娘》里,您提到还想为“大姐”这个角色树碑立传,准备什么时候开写?
彭学明:《娘》发表和出版十三年了。十三年,差不多有上百家影视公司找我洽谈影视改编,但几乎都一样是要求我自己改编。因为,《娘》是完全纪实的,制片人和导演都怕其他人把握不好而损伤了这个全民敬仰的娘。但我太忙,无暇顾及,再说,影视对我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不敢贸然闯进,所以,一直拖到现在。《爹》出版虽然才一年,但已经有十来家影视公司在洽谈,谈不谈得好,那就看运气了。我想,不能再辜负读者了,这两年认真推进这事,把《爹》《娘》尽快影视化,并衍生更多的文艺产品。我相信,《爹》《娘》影视产品和衍生产品,都会感人至深、直抵人心。至于《大姐》一书,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还得等待。
记者:马上就是世界读书日了,对于作家,该拿出怎样直击心灵的作品来书写这个时代?对于读者,如何选好书、读好书?这两者,请您分享一些经验与建议。
彭学明:作家怎样拿出直击心灵的好作品,怎样书写这个时代,是一个很迫切、很现实和很大的话题,需要长篇大论来回答。我就一个字:爱。学会爱人爱物,学会爱国爱家,学会爱你爱我爱人间。爱,是我们书写这个时代的最大情感力量,也是作品直抵人心的最大情感源泉。
至于读者如何选好书,读好书,那首先是读。如果一本书读了几十个页码也吸引不了你,就不要浪费时间;如果一下子就抓住了你,让你欲罢不能,那肯定是好书,认真读完,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待。遇到你喜欢读的书,就多读几遍,这是自己在书海里大浪淘沙。如果没有遇到你喜欢的书,那就读那些经过时间和岁月层层过滤和检验后还能代代相传和影响人心的经典。相信我,任何一本经典,都会陶冶我们的心灵、安放我们的灵魂、照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