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文/图
一个红泥小火炉,一个带木把手的小铁锅,再加上几张小板凳,就可以坐在马路牙子边上卖米@了。
记得一开始,遂川县城卖米@的是原来搬运队的一位女工,她不搞搬运,做起了小本生意,在泉江桥头上摆起卖米@的小摊子。
这位卖米@的女人,我不知道她后来真正发了大财没有,但我知道,她除了卖米@,夏天还卖凉粉,她是一位挺勤奋的女人,一定生活差不了。
说起来,卖米@是小本生意,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米@才二分钱。卖米@的人坐在马路牙子上,或是在泉江大桥头,支起一个小火炉,小火炉用的是劈好的木柴。此时,锅里正冒热气。锅里的油“吱……吱……”直响,锅里的米@翻滚冒泡。卖米@的人,不慌不忙,一双筷子伸进锅里,将一个个煎得金黄透香的米@夹进铁筛子上。而坐在卖米@旁边的是吃米@的人,他们有真正肚子饿,想吃几个米@充饥的。也有就像被米@的香气吸引,嘴馋,想吃几个米@压住馋气的人。还有口袋里有几个闲钱,正好没什么事,想要歇一歇,就干脆坐到吃米@的小板凳上,顺便歇口气,还可以同卖米@的南一句、北一句地闲谈。
吃米@的人,也分三六九等,有气定神闲,夹起一个米@,半天也不送进嘴里,而是像给米@看相一样,非得把手里这个米@的前世今生都看清楚之后,才会送进嘴里。也有性子急的,才刚出锅的米@,也不嫌烫,就连筷子一起含进嘴里,三口两口就把一个米@干没了。
卖米@的按个数同吃米@的结账,虽然看不到卖米@的人报数,但她是哑巴吃饺子,全在心里记着数。也有想要多吃多占贪小便宜的人,故意借着人多,一屁股坐到小板凳上,或是小板凳坐满了人,自己宁愿蹲着,也要错恰几个,占卖米@的人一点小便宜。没有办法,那个年代的人,个个口袋里掏也掏不出几张大票,很多人以占人小便宜为人生乐事。不像当下的人,眼界宽了,境界高了,口袋里、手机里有着无数张大票子,也就不再去占人的便宜,还想着给人便宜。
在当年,卖米@卖的是油煎米果,也叫推浆米@,推浆米@先得磨出米浆,再在灶火中将米浆一点一点熬成黏稠状,再在脸盘里揉成团,揉成条,做成半成品,有些卖米@的人,还会在磨米浆时,在锅里加碱水,放葱花,等到米@下锅煎,米@就呈现金黄色,间点绿,好吃又好看。卖米@的人,手里的米@大小,厚薄都是一样,因为来自一样的模子。
在早年间,县城最热闹的东路大道上,电影院周边,一抬头,就能看到卖米@的人,这些时候,她们锅里的米@已经不只是推浆米@,还有番薯米@,番布(南瓜)米@,价钱也比刚开始的推浆米果贵,已经要一毛钱一个了。
又过几年,一个米@就不只是一毛钱,而是二毛钱、三毛钱、五毛钱了。一个米@的价钱,见证了老百姓的生活日渐向好。
米@也是遂川人最日常生活中的调节剂、调味品。一个人饿了,吃几个米@充饥。闲了,打一顿米@让生活更有味道。下雨了,几个女人一起开一场米@的聚会。在遂川人的生活里面,一年四季,不同的节气,都会有不同的米@主题。还有些村庄,会有一个特色的米@。像麻仔米果,就只有雩田的才最好吃,最香也最粘牙最有嚼劲。在当年,多少年轻的男男女女,为了三分钱的麻仔米果,特意从县城骑自行车去吃。高坪的笼藏米@,一直也是名声在外。还有,遂川人一年四季,从春季做艾叶米@到夏天吃番布米@,秋天吃薯包米@,冬天吃笼藏米@,都是一种生活的仪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就这样,米@,成为了遂川人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食品,也成为遂川人生活当中最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到后来,卖米@的人从县城发展到了广东,在东莞深圳的工业园区外,动不动就能见到遂川卖米@人的身影,尤其是雩田,还出现过组团到广东卖米@的事情。
到广东卖米@,虽然还是小本生意,却是赚了钱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本小利大,闷声发财,这才成就了很多卖米@起家发大财的遂川人,后来转而办起了工厂,当上了老板。这群人,如今出则舆马,入则高堂,过着富贵生活。偶尔他们也会想起当年坐在马路牙子边上,晴天晒,雨天淋,卖米@的生活,此时的他们,应该觉得当年所有的努力付出,同今天比起来,都是值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