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雪涛
“天下清官第一”,此等殊荣,绝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王言一生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据清同治版《新淦县志》记载:(王言)字慎夫,号两峰,淦东钦风乡大车里人。清康熙癸卯年(1663)举人,康熙己未年(1679)进士。先后任马平县令、柳州郡丞、永清知县,并奉旨驻永定河任总监。后提升为顺天府尹。他一向“为人诚恳、谨慎周密,而孝友倍笃”。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不畏权势,“清正廉明,贤声益著”。至康熙戊子年(1708),王言辞朝归里,但见“四壁萧然,田庐荡废”,其清廉品行,赢得康熙皇帝亲笔敕赐“天下清官第一”。
治理马平县,惠政恤民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秋,王言步入仕途,受任马平县令。该县地处偏远,经济凋敝,百姓困苦,治理维艰,历任县令皆感力不从心,加之鲜有上官巡视,治理更显艰难。时任柳州知府闻知王言初来乍到,便欲循例索贿。可王言并未理会这些官场陋习,一见上司下来巡视,借机详陈民瘼,奏请减免三年赋税,以减轻民众负担,促进地方休养生息。至于常规之迎送财物,王言则只字不提,这位知府大人无奈之下,只得空手而回。
彼时马平县的边境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因历史遗留问题,民族矛盾频发,局势动荡不安。其中,乌石堡部落的瑶人,时常骚扰乡里,危害百姓,致使民不聊生。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族问题,提督李公提出发兵围剿之策。然而,王言却认为不妥,他力排众议,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矛盾,放弃武力围剿,不可伤及无辜。于是,他孤身犯险,深入瑶寨,拜访瑶族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弃恶从善;并与首领“歃血为盟”,订立《汉瑶互市条约》。王言怜悯百姓,不伤瑶民之举,极大地感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瑶民首领更是感激不尽,表示愿意与汉人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从此,瑶民与汉人和睦如初,民族矛盾得以有效平息。
马平百姓之所以贫困,实乃闭关锁国政策所致,边贸受阻,赋税繁重,盗匪横行。王言深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他来到马平后,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不谋私利,视民如亲。当了解到当地因内河常年失修,河道淤塞,洪水肆虐,殃及两岸百姓时,他便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拨款修缮水利设施,主持疏浚河道三十里,修筑堰闸五处,形成“旱能溉,涝能排”之水利体系。同时,他严惩盗贼,开放边贸,整顿盐课,设立社仓,极力推行“减火耗、省差徭、恤夫役、免行户,加意学校”的治县良策,并屡上奏章,终获赋税减免之准。马平由此渐趋繁荣,百姓从此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言体恤民情,善政频出,深得百姓的爱戴与赞誉。三年之后,王言晋升柳州郡丞(六品),在他调离马平之日,“士民数千,担酒牵羊,夹道送行,无不流涕。”尔后,当地百姓感其恩德,特立祠以祀之。朝廷御史中丞彭鹏得知此事后,直向康熙皇帝上书夸赞王言为“举天下之清廉第一”。
监修永定河,清廉正直
王言不单勤俭爱民,还不畏权势,惩治贪腐。康熙四十年,北方永定河堤因年久失修,致使保定周边地区洪水泛滥,灾民流离失所,并且危及京畿府县。时任河道总督的于成龙,早闻王言之名,知其清廉干练,遂于康熙四十一年举荐他调任直隶州永清县令。朝廷鉴于王言之贤能,于同一年又特任王言为永定河总监(正四品),肩负起监修永定河堤的重任。
面对这一浩大工程,世人或有私念,视之为敛财良机。可是,王言却心怀家国,深感责任重于泰山,将工程质量视为生命线,丝毫不敢懈怠。他虽任总监,从不坐在府上指手画脚,而是深入工地,坐镇指挥,身先士卒,事事躬亲。一天,烈日炎炎之下,王言亲自巡视工地,至王庄旗处,偶见偷工减料之弊,当即责令工头问明缘由。原来,此乃一自称皇亲国戚的姚公子所为,此人倚仗权势,强行掠取工地上大量的石头、木料,以筹建私人住宅。姚公子平日里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致使百姓敢怒不敢言。更有甚者,有个老翁因拒绝为其搬运物料,竟惨遭毒打致死,令人发指。事情败露后,姚公子妄图以权势压人,托人送礼说情,以求逃脱法网。王言铁面无私,正义凛然,断然拒绝道:“吾乃朝廷命官,肩负社稷君恩,秉持圣贤之道,岂容苟且私利!”为了维护正义,伸张公道,王言不顾姚公子背后的权势与威胁,当机立断,将其绳之以法,“杖毙于堤”。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
在监修永定河堤工程的过程中,王言“昼巡工段,夜核簿册”,不仅严把工程质量关,更对经费收支情况进行了严格清理。在稽查过程中,他发现了原任永定河河道总督王新命“冒销帑银十八万两”的惊天大案。王言对此深恶痛绝,毫不畏惧可能的报复与威胁,毅然将案情上报到现任河道总督于成龙。于成龙闻讯后,迅速奏报朝廷。康熙闻之大怒,当即下诏将王新命“革职戍边,追赃充公”。这一举动不仅揭露了贪污行为,也为永定河工程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然而,正义之路绝非坦途。王新命的党羽却对其贪腐败露心怀不满,企图对王言展开反扑。他们勾结柳州落马的贪官,罗列虚假罪证,向朝廷诬告王言在柳州任官时的所谓贪腐行为,妄称王言家财万贯,田产万顷,奴仆成群。朝廷闻讯后,将此事转交都察院处理。都察院当即派出监察御史,乔装打扮,星夜兼程,前往新淦县大车里进行暗访。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御史发现,王言为官多年,其家中却“田庐荡废,四壁萧然”,生活清贫至极,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的土瓦平房,更无长工家奴,只有两个儿子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农耕;妻子则勤勉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纺纱织布以维持家用。
监察御史回京后,如实向朝廷禀告了王言一家的清廉生活。康熙听后,深感王言之清廉难能可贵,特召见王言,慨叹道:“爱卿为朝廷命官,家中竟如此贫寒,实为天下少有;朕甚怜惜,卿若有所需,金银财宝,尽管开口!”面对圣上的关怀,王言伏地陈词,恳切说道:“万岁,微臣别无所求,唯愿能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便心满意足了!”康熙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令御史取来文房四宝,凝神屏气,挥毫泼墨,写下了“天下清官第一”的六字墨宝赐予王言,以示嘉奖与褒扬。
此事之后,王言更加专心致志于永定河工程的治理,直至河堤工程全面竣工。康熙四十三年,永清县举行永定河工程竣工庆典。康熙御驾亲临永定河,于成龙奉诏宣谕:“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此言一出,庆典现场欢声雷动,万民欢颂,高呼万岁。王言的清廉与功绩,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永定河民谣“王公堤,千年基”流传至今。
一门四进士,清白传家
不久,王言晋升为顺天府尹(正三品)。康熙四十八年,王言68岁,心瘁力竭,再三向朝廷乞休回家。王言一生清白,勤勉正直,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一心为国为民,这些品质虽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却也招致了朝中某些奸臣的嫉妒与非议。他们为达一己私利,不惜编造谎言,再三向朝廷诬陷王言以权谋私,大量敛财,声称其私藏两箱金银,不日即将运往家乡。面对“运金回乡”的指控,生性多疑的康熙帝下令彻查以明真相。当检查人员抵达王言住处时,所见唯有两箱衣物,箱底则铺满了永定河中的卵石。问其缘故,王言解释道:“微臣向来不为钱财所动,为表清白,今以石明志,愿以此清白之身,昭告天下。”并慨然赋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惟取永定河中石,留作儿孙压匾钱。”此事传回朝廷,康熙不禁由衷赞叹:“‘天下清官第一’,王言名符其实!卿不负朕之厚爱!”
“天下清官第一”。翻检史料,康熙一生中对清官的高度评价极为罕见,而王言便是其中之一,与河南的张伯行、山西的于成龙并列为康熙朝三大清官。
告老还乡前,王言心怀坦荡,深感欣慰。他表示,相较于他人衣锦还乡的荣耀,他更珍视的是康熙皇帝赐予的“天下清官第一”之美誉。为此,他特意请京城的画师绘制了一幅画像,并在画像下方题写了戒子诗:“王言王言,画像俨然。子孙若贤,多挂几年。子孙不贤,挂也枉然。”以此鞭策后世子孙,传承清白家风。
三年过后,王言逝世,临终时将儿孙们唤到床前,交代说:“为父一生清白做人,没给你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传给你们的只有皇上敕赐的墨宝和我的一幅画像,望我王家子子孙孙清白传家。”王言逝世后,子孙们将康熙皇帝敕赐的“天下清官第一”做成堂匾挂在王氏宗祠里。同时,自家厅堂上方的木匾上镌刻着王言的遗嘱“清白传家”,匾下挂着王言的画像。这些不仅是对王言一生清廉的纪念,更是对后世子孙的鞭策与激励。
在王言的教诲下,其子孙求知若渴,致力于科举考试。最终,长子王泰`、孙子王云翔、王云焕相继考中进士,成就了“一门三代四进士”的美誉,而其“清白传家”的家风,也在王言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后世子孙为人处世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