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大爷写《我的母亲》,何以动人?
2025-07-19


近日,某视频博主发起一项特别的写作挑战:邀请大爷们尝试高考作文。其中,一位农民工安大爷抽到了1957年的作文题《我的母亲》。令人意外的是,这篇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短文,竟在一夜之间刷屏网络,令无数网友潸然泪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
“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现在想想,母亲那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儿……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
文章没有形容词,只有动作,勾勒出中国母亲最朴素的生活轮廓。无一处提及“伟大”“奉献”,却又无处不体现一位母亲的担当与母爱,让许多读者瞬间看见了自己的妈妈。这就是质朴的第一层力量――去修饰,留真实。
第二层力量在“时间”。一句“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把30年压缩成四季循环,思念被拉得绵长而沉默。用最轻的笔,写最重的情。
第三层力量在“身份”。写作者不是作家,是一位扛了多年水泥的农民工。当他说“扛不动那天就回村里挨着土躺下”,劳动与死亡、城市与故土、儿子与母亲,被一句话缝在一起。身份自带的粗粝感,让文字无需再“扮演”苦难。
《我的母亲》能引发集体共鸣,是因为它戳中了人们心中那块柔软真实的“自留地”。安大爷的倾诉不控诉、不卖惨、不加修饰,只用日常动作便完成深厚情感的铺展。我们见惯了太多精心雕琢的修辞,而真正有力量的表达,从来都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温情,融在日常举动中的深爱,本就是最动人的篇章,无需刻意寻找华丽的外衣。
可见,民间的书写智慧,在于对生活细节的诚实捕捉。它是工地水泥袋上的斑驳字迹,是菜市场记账本里的琐碎牵挂,是饭桌上母亲推让的那筷子菜。这些散落的片段串联起的,才是最鲜活的生命叙事。
安大爷的文字像一捧带着温度的泥土,让我们感知文字与生活、生命的呼吸相连,也让我们相信,文字一旦回归生命本真,就能在人心最软处,长出一棵不会变黄的青草。
(《我的母亲》全文见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