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香“活化石”
――永新县农特产品“和子四珍”的前世今生
2023-05-12


■ 周博文
2023年的春节一过,巍巍井冈山下,滔滔禾水河畔,永新县澧田镇枧田村的村民,就开始彩蝶绕花似的,围绕着“和子四珍”这块具有千年制作历史,岁月留香的“活化石”四处忙碌。
外出忙采购原材料,接待外地客商来村里谈生意,电商云平台鼠标频点……乘着今春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东风,伴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枧田村近千户群众,在“产业兴,百姓富”的希望大道上越走越欢。
“活化石”进皇宫
酱生姜、酱萝卜、晒陈皮、酱蜜茄子合称为“和子四珍”,是村民用生姜、白萝卜、红萝卜、柚子、茄子、糯米、白砂糖、红糖为原料,经过近十道原始手工工艺,酱后晒制而成的久负盛名,具有当地乡愁特色的绿色营养果脯食品。这四种农产品取名“和子四珍”,还有一个优美的历史故事。
据考证,“和子四珍”制作技艺始于东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悠久历史。
自唐朝先祖开基以来,每年开春后,枧田村的村民就开始筹划“和子四珍”的备料工作。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阳光充足。5月至10月,村民每天迎着朝阳,披着晚霞,或用钵,或用盆,或用簸箕,或用竹筛,或用香盘,巧手将精心制作好的酱姜、酱萝卜、酱陈皮、酱蜜茄这四种酱制品,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地安放在各家屋顶、院墙,村前的空地或晒场上,以及村庄四周的庄园里,像一幅幅色彩缤纷的油画。色泽浓褐的盆盆酱制品,迎着夏日和秋阳,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任几千年光阴似梭,在岁月中留香。
“和子四珍”晒制而成的产品,在其表面覆盖着一种白色秋霜似的酶。这种酶经省级检测机构食品科学检验后,证实含有能让人增加免疫力的多种营养和氨基酸。用酱萝卜甑老鸭婆汤可滋阴补肾,品酱姜可治风寒头痛头晕,吃蜜茄可润肺清肠,啃蜜柚子陈皮条可通气舒筋活络。这些产品都有较好安全食疗药效作用。
禾山孕龙溪,龙溪润嘉禾。
享誉“千年酱村”光荣称号的枧田村是永新县内最高山禾山脚下一个美丽而富有内涵的丘陵乡村。村内“红、古、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唐朝开基以来,李姓村民繁衍27世,现有900余户,3500多人。发源于禾山的龙溪环绕,形成“枧田水朝西,代代穿朝衣”的自然构架。村口合陂水自北向南蜿蜒村内,犹如“绿水挽腰”,给村落增色添润。村后“禾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峰如无宝也有灵芝仙草”的禾山众岭,迤逦十余里,远连湘境,形似“五马回朝”。
风水秀丽的沃地,不但孕育了历代许多文人志士,也孕育了枧田村“和子四珍”美誉产品的前身。加工制作“和子四珍”,是枧田村千年来的传统产业。因此,枧田村被誉为我国华东地区唯一酱制的原产区。其制酱历史悠久,工艺早,产品质量环保,品质佳,独树一帜,“和子四珍”被当地人戏称为岁月留香的“活化石”。
唐末的《乐府杂录》里记载着“和子四珍”取名的详细由来:
唐开元年间,永新民间歌手许和子奉诏入宫献艺。许和子去皇宫时,随身带去了一些家乡的酱姜、酱萝卜、陈皮、酱茄子等土特产,进宫后依然按照家乡的习惯,早喝一碗酱姜汤水,午喝一碗陈皮茶,三餐不离酱萝卜,蜜茄日日不离口。
这样一来,许和子终日脸色红润有光泽,人如出水芙蓉,天生丽质,身体健康,唱起歌来更是中气十足。每次献艺时歌声激越悠扬,婉转绵长,甚得当时唐明皇及皇妃宠爱。“喉口一转,响传九陌。”
一天,杨贵妃头昏,许多御医都束手无策,急得焦头烂额团团转。许和子听说后,用自己从家乡永新带去的土特产中的酱姜,放在木炭火上煨热后,切成三块薄薄的姜片,趁热贴在杨贵妃的太阳穴上灸焐。生姜药性燥,温热驱寒,陈年酱老姜火候十足,驱风寒更显奇效。经过几天反复这样炙焐多次后,御医们都医不好的头昏风寒症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唐明皇大喜,立即下旨,将永新枧田村的这四种酱制品封为朝廷贡品,并赐名为“和子四珍”。
“活化石”挖穷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枧田村村民李志良依托该村传统“和子四珍”酱制品这个优势产业,成立了“和子四珍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但是规模较小。2016年,村里的青年李添勇步李志良后尘,成立了“李氏和子四珍”合作社。村里家家户户酱晒制的“和子四珍”产品,由两家合作社统一收集包装,或零售,或批发。两家合作社一东一西,遥相呼应,让枧田村这块“活化石”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而其中,李添勇的合作社成立颇具励志色彩。
那一年,李添勇的母亲去世。他利用在家为母亲治丧的短暂时间,与村里的几户传统制酱大户深入接触了解。然后,他跟村民算了这样一笔账:一钵酱,可产酱姜40公斤,酱姜按时价每斤25元计算,除去成本可净赚800元,且耗时短,效益大,风险小。而一亩水稻,村里的旱田每年每亩400公斤,按市场粮贩之交易价每100公斤200元价格计算,含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在内产值也只有800元,且还多是苦力活,耗时长。他于是得出结论:一个酱钵的纯收入大于种粮一亩的纯收入。
李添勇立即找到好友李晓昆等人共同谋划。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说干就干。李添勇回东莞虎门卖掉自己的制衣加工厂,筹集到回家乡办酱制品厂的“第一桶原始金”。李晓昆辞掉在深圳一制衣厂当主管的职位,回乡加入李添勇的酱制品合作社加工团队。
2016年9月,李添勇带领这几个年轻人趁热打铁,在县乡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项目论证、选址建厂,再到组织人员等,前后花了不到7个月,一个初期投资250多万元,厂房面积5500多平方米,集生产、加工、包装、检测、配送一条龙的酱制品加工厂,就在村前的荒岭长岭上建成了。当年10月1日,昔日享誉皇宫的“和子四珍”,开始以“永新县李氏和子四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名称,正式挂牌对外试营业。
“永新县李氏和子四珍”合作社成立以后,采取“统一选酱制原料,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商标销售”,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带领130多户贫困户入股,并吸纳了200多名当地劳力,到家门口的“李氏和子四珍”合作社里务工。合作社免费组织他们岗前培训,并且决定合作社每年年底效益测算后按股分红。结果,第二年合作社运行数据表明,2016年10月开业以来的14个月里,该合作社酱制的产品达15万斤,产值300多万元,当年入股的130多户贫困户按股分红10%,共分得红利65000元。
村里的贫困户左桂珍,丈夫早年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在上学。为确保左桂珍的两个孩子如期完成义务教育,“李氏和子四珍”合作社将左桂珍列为重点帮扶对象,挂钩给予资金和务工帮助,做到“三个优待”:安排劳动相对较轻的工种;安排她休假假期较多,便于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安排相对较多的困难资助款,有利于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活化石”出国门
宝剑锋从磨砺出,星光不问赶路人。
随着脱贫攻坚集中行动逐步向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过渡,为让闪耀着几千年民间智慧光芒的“和子四珍”工艺,走出省门,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这古老悠久的“酱产品”真正成为国内外宾客手上口中的“香饽饽”,枧田村在成立“李氏和子四珍”合作社后,就在积极谋划申遗工作,让申遗后的“和子四珍”成为带领村民继续走向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今年三月,笔者前去“李氏和子四珍”合作社拜访负责人李添勇。听笔者说明来意后,李添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就是产业兴。产业兴,百姓才能真正兴。”
李添勇介绍说:“经过努力,2019年2月,我村的‘和子四珍’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同年3月获得湘赣边乡村振兴农创产品大赛金奖。2021年9月,‘和子四珍’荣获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赛金奖。”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们要想使村里的这个传统产业传承发扬下去,成为村里乡村振兴带动群众继续致富的新支点必须还要有工匠精神。需培养许许多多,一代又一代,结构合理的新工匠,让这些新工匠能成为村里产品申遗成功后的非遗产品合法继承人。不能使村里这工艺人才队伍出现断层。要不,这当前很热火的产品,会成为虚火产品。”
“不能让这常年走在窄窄田埂乡间小道上的产品,长期久锁深闺人不识。要走出去,贴上文化标签,使这小村草根产品信息化、智能化,走出省门、国门。”
李添勇还说:“当前,人们手中的手机,已成为新工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培养新支点工作,没有创新发展思维,还走过去陈旧的发展老路,我们是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乡本土本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结果会把村里传统产业这个优势丢失,丧失发展机遇……”
“李氏和子四珍”合作社在李添勇的带领下,坚定传承工匠精神,打造“非遗”品牌的宗旨。2017年,合作社把该“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李九如聘请到合作社作技术讲座,招募培训了14位后辈技师,并以他们为班底,构建产品研发的核心团队,确保产品品质。培训后的师傅带着加入合作社的社员群众,一步一步严格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和子四珍”产品,确保“非遗”传承产品不走样。
梅花香从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些年来,“李氏和子四珍”非遗工坊产品不断获得外界认可。2018年9月,“李氏和子四珍”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奖。2019年1月,“李氏和子四珍”走出国门,入选“俄罗斯2019年中国吉安(圣彼得堡)商品博览会”,成功走向世界。李添勇本人也于2021年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新和子四珍的创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22年12月14日,永新和子四珍非遗工坊入围国家三部委“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李添勇在陪同笔者参观时说,村里的“和子四珍”农特产品申请“非遗”成功,获得合法的“身份证”后,现在国内的淘宝、天猫等各大网站都有直播销售,产品成功打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上海、南昌等城市。合作社全年酱制的产量有300多万斤,产值600多万元,已辐射到邻近乡镇,吸引上千人在家门口就业。产品还远销海外,得到不少外国商人的称赞。2019年1月,在俄罗斯参展时,一位外国客商通过网络收到合作社“和子四珍”酱制品品尝后,连说数声“OK”,并当即续购数十公斤,带回去送亲访友。“和子四珍”成为带领村民乡村振兴产业致富新支点的作用越来越凸现。
禾山苍苍,龙溪泱泱。阳春三月,春耕柳杨。
“酒香不怕巷子深,千古流芳酱姜陈。和子四珍传佳话,一村一品富乡村。乡村振兴政策好,打工不用出远门。男女老少齐动手,千家万户富路奔。鼠标轻点物变现,信息网络织乾坤……”
当笔者那天离开这“千年酱香”特色文化村时,村口喇叭里播放的这首“民谣”,旋律美妙,歌词动人。或许这就是岁月留香“活化石”最生动、最真实、最贴切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