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帖记
2023-05-12


■刘述涛
年过半百,始学书法,有人同我说,多读帖!
帖,自然是指我要学的范本,这些范本中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史晨碑》《好大王碑》《爨宝子碑》《西峡颂》《石门颂》等,这些都是隶书的帖,也是我要好好学好的样本。
隶书,易入门,难精进。所以要学会读帖,才会临帖。刚开始学书,临得好,远不如读得好。读得好,事半功倍,读不好,事倍功半。
那读帖,该如何读?
这时候,一位久未联系的书法家朋友忽然间问我,听说过张大千对自己弟子说过的那八个字吗? 哪八个字?我好奇地问。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像也不行?
像,有印刷机,不需要你来写。书法家朋友还发来一个笑脸,然后说,没了你自己,就不是艺术,不是创作。我劝你还得多读帖,读帖才能出帖,读帖才能真正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气息与味道。
这位书法家朋友,还现身说法,说到有一年他出了车祸,右手骨折,写不了字,他就天天拿本字帖来读。谁知也在这一年功力突飞猛进,让名不见经传的他脱颖而出,书法作品进入国展,收获国奖。他还说,读帖,读的是线条的变化,墨色的转变,以及排兵布阵的章法。一个字,从起笔,到收笔,其中的转折、提案、锋入、锋出,都得读帖才能读出来。他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唐代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偶见路边上的一块石碑,初见觉得平淡无奇,挥鞭驱马而去。于马上感受石碑上的字,忽觉得有味,驱马掉头,回去再看,再离去,再回去揣摩,愈看愈好、愈看愈迷,索性卧于碑下,细心揣摩研究,三日后方才离去。你说,如不是读出其中真味,怎么会三日之久。
我这才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原来,是我自己不解其味,还洋洋得意。
我开始认真读帖,先从《曹全碑》读起。
《曹全碑》,全称《汉A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A阳令曹全歌功颂德而立。书体为隶书,全碑共1165字。我天天看,“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
其间,却有人劝我,别学《曹全碑》了,《曹全碑》太甜。我读着读着,才开始真正明白,原来是《曹全碑》的字体笔画,太过温柔,温柔是甜。虽《礼器碑》《乙瑛碑》也属温柔派,却是柔中有刚。这一下,我才算开始懂得,读帖,读的是笔势的疾涩变化,墨色的浓淡深度,章法的布白,字里的行气、落款、钤印的手重手轻。
慢慢地,我又读出了帖中的笔势如何起承转合,疏密斜正。还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所充塞的作者气息。难怪,孙过庭会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意思就是观察一定得精细。在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这才能够真正从形态、走向、质感、轻重之中,转化为自己笔下的创作。
“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姜夔《续书谱》。
“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黄庭坚。
看来,还是读帖少,不知道读帖是为了入帖,入帖是为了出帖。学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多少书法家,一辈子都在读帖、临帖的过程中。看来,我还得把帖一本一本好好地读下去,临下去。还得把一个一个的字拆开来读,连起来读,一直读到眼中有,心中有,手上有,才能真正写出一手只属于我自己的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