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清
青山秀水的小井村,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中较小的村庄。小井红军医院就设立在小井村,它最初取名“红光医院”,寓意红军光荣,后改名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化医院。
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后,随着战斗日益频繁,伤病员逐渐增多。原有的茅坪、大井两个简陋的医务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在龙源口大捷后,考虑到伤病员住在群众家中有许多不便,对伤病员的治疗也不及时,于是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小井村成立一所红军医院。
当时的医疗设施非常缺乏,医疗所是军民共用。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改善伤病员的医疗条件,毛泽东同志决定把医务所扩大,成立一所红军医院。1928年10月,红军开始在茅坪、大井两处医疗所的基础上扩建小井红军医院,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
为了解决建房的经费问题,部队发动大家募捐。同时,就地取材,上山砍树做栋梁、锯板子、用杉皮当瓦。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在小井建起了一栋红军医院。红军医院坐北朝南,采用全木质结构,房屋面积约920平方米,共32间病房,分为上下两层,重伤员住在楼下,轻伤员住楼上。屋顶用杉树皮覆盖而成,具有南方山区特色。平面布置为中廊式,将病房分成南北各半,楼上楼下的病房均设有阳台,使整座医院阳光充裕,空气流通,便于伤病员休息、活动等。房内设有门诊室、手术室、办公室等,可容纳伤病员百余人。但遗憾的是,1929年1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小井红军医院被敌人烧毁。
在建立小井红军医院的过程中,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各类物资无法运送上山,根据地内药品奇缺,尤其是西药几乎没有,只有打了胜仗偶尔能缴获一些,医院主要还是依靠医护人员上山采草药给伤病员治疗。除了药品之外,医疗器械也很缺乏。于是,医护人员因陋就简,想了很多土办法。比如,最常用到的镊子就是用竹子做的,把竹子削成很薄的竹片,两头削尖然后把中间放在火上一烤,把它一弯,就成了镊子;做外科手术没有骨锯,就拿木匠的细齿小锯子,经过消毒后,用来做截肢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连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只能用食盐水给伤员消炎;一块普通的纱布,一条普通的绷带,从来都舍不得轻易丢掉,都是洗了又洗,用了又用,直到最后洗烂了,不能用为止。
中国共产党从不畏惧低头、从不退缩逃避。“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风霜的洗礼,烈火的淬炼,才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奉献与奋斗的浇灌中成长为庇护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