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华山
2024-04-05


登武华山,是数月以来的心愿。何以心心念念、念兹在兹?因为古代记载它美得堪比匡庐、蓬莱,神奇得堪比武夷、罗浮。
武华山,一名丫髻山,在庐陵县安平乡的四十一都,有巨大的石头盘踞在山腰,山顶就好像女子的两个云髻。山中常常被云雾笼罩。当地人把这些云雾作为预测天气的晴雨表。山势逶迤几十里,峰峦叠秀。山的脚下有一泓清泉,再干旱的年份也不会枯竭。泉水旁边是一座悬崖,祈愿者往悬崖下投下许愿符,往往都能得到应验,因而又叫作龙王崖。
明代梅塘人李天材写了一篇游记,说从庐陵城往右出发,越过梅溪五里地,就是他家桂溪园,再西行十里,可以望见有一座大山巍然屹立,那就是武华山了。当过司马的萧九生先生曾有诗咏武华山:“双峰峻绝入云烟,并峙西南半壁天。”可见武华山早已声名远播。山的右边是群峰森立,像一座城墙环绕。山的中心有一块凸起的平地,有一处建筑“端坐翠微而垂拱石凳”,那是永峰殿。山的前面有一座山峰像一个香炉,上面平坦开阔,可以容纳上千人,上山的道路非常狭窄险峻。相传宋元时期,当地有人在那座山上安营扎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那叫枫子寨。山上有座寺院,面对着木鱼峰,那景色就像一幅山水画。寺院的背面,有一条瀑布,非常清丽,好比庐山的三叠瀑布。有一眼泉水,经常引得学者们来此饮茶,高谈阔论,那叫聪明泉。这座武华山,可谓是尘世间的仙境,又是凡间的仙都。
带着神奇的向往,驱车前往谢坊村。谢坊村在梅塘镇西北,距离裴家15公里,距离梅塘街栗塘7公里。村部门口有一个宣传栏介绍,这里属于庐陵县安平乡四十一都五图。
村民高定明爽快地答应领笔者上山。山深林密,无法抬眼看到武华山的全貌,也就无法看到它的峻绝如双髻的两座山峰。而“常出云雾”倒是真,远处近处,都雾蒙蒙的。
那古籍中记载的山麓之泉呢?高定明说,武华山麓有泉水,即使再怎么旱,比如去年,这眼泉都汩汩而涌,而且水质为0.8,比自来水的水质还更纯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远近的村民都会到这来取水喝。前几年申请了一个水利项目,将山泉水引进村里,花费了数十万元。
行至半山腰,又见一泉。是否那一泓引得文人雅集的“聪明泉”?来到一个开阔处,转过一处荆棘,一座破败的房子出现在眼前。拾级而上,见有门联,仔细辨认,右有“武”,左有“华”,拍照,只能留待以后慢慢猜测。里面的屋顶都坍塌了,残垣断壁。
转身再登山,一步步石阶而上,远远地于树林间见一座房子。进门一看,也是残垣断壁,一片狼藉。四周残存三四十厘米高的台。角落里有一块石碑,是功德碑,上面刻着捐款人姓名和金额,可惜不知是什么年代的。
站在这座建筑外,打卡显示:“东经114.71,北纬27.12,海拔397.3米,气温23―30摄氏度,西风。”
房子前是一个开阔的平地。可惜都长满了小树,无法往前远眺,因而也就无法望见那香炉峰或木鱼峰。透过树林往西望,远山逶迤连绵,那就是古籍记载的“山之右诸峰森立,环绕如城”吧。高定明说,那边有山名“雷打石”,下有悬崖。听老一辈人讲,红军曾隐藏在此悬崖下。是否就是古籍记载的“祷者尝于石下投符,必得雨,因呼龙王崖”呢? 
高定明继续介绍,武华山如今虽然破败,但当地百姓信奉的热度不减,每年三月三日,是武华神“福地菩萨”的生日,男女老少纷纷上山烧香。
时已中午,下山路上,一个疑问油然而生:武华上的两座庙宇到底是佛寺还是道观?
南宋丞相、庐陵永和人周必大曾经游历此山,他记载道:梅塘西北有一群山,当地人称为神岭,有僧人居住,在那山上祈雨往往灵验。有一座山叫吉祥山,山上有寺院叫宝岩院,创立的时间不晚于萧梁时期。到了唐代天宝年间,有一个叫利涉的僧人居住,每日价诵背观世音号,恳求赐予聪明,后来果然获得无碍的辨才,有言谈载入《传灯录》。利涉曾经在山腰凿泉,号聪明泉,水质清净,汩汩而涌,从来不枯竭。到了五代时期,时局动荡,庙宇就迁走了。伪吴顺义时期,有一个叫欧阳郴的人号召大家捐款修葺一新,那欧阳郴就是欧阳修的老爷爷。寺院下有五级石阶,旁边种植了山茶。登上楼阁四望,翠嶂环密,很像衡山的双峰院。
周必大记载的武华山上是寺院,明代李天材记载的武华山上也是寺院。可为何包括高定明在内的当地群众都说是道观呢?
也许时过境迁,先前是寺院,后来是道观吧?反正都是福佑当地百姓、引导普罗大众向善的诸神所居。何况中华大地,儒释道三教合一了。
下山路上,高定明介绍说,山中有铁矿,含铁量高,而且就在浅表,稍掘即得,过去有安徽人在此采矿。如今在山路上,铁矿石亦俯拾即是,捏在手上,沉甸甸的。听到人的脚步声,两边的草丛树林里,不时有野鸡惊飞。高定明说,武华山中野生动物多,特别是野鸡、野鸭多。不由联想起2500年前一个精彩的场景片段――山涧木桥边,一群雌野鸡被惊飞,又逐渐降落在枝头。穷困旅途中的孔子感叹道:“时运啊,时运!”他的学生、喜欢头上插野鸡羽毛的子路见状,向野鸡们作了三个揖,表达对野鸡品德的敬佩……
有电话催高定明下山,问:“你现在到了哪里?”高定明答:“到了野鸡山”。我猛然意识到,古人称武华山为“丫髻山”,其实土话就是“野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