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小鼓“号音”嘹亮
――探秘永新文化元素之四
2024-04-10


本报全媒体记者 罗昊
一人坐唱,有说有唱,以永新方音唱出七字句式的唱词,小鼓、竹板、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这种表演形式叫做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也叫永新号音,早期只流行于永新县境,后在周边数县流行。2014年,永新小鼓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永新小鼓的起源大概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那时,湖北遭洪灾,一批渔鼓艺人流落到了永新,他们常在大街小巷演唱渔鼓。当时,永新烟阁乡青岭村一个叫欧阳承相的人,他略通诗文,但在一场大病后双目失明,被送入“圣恩堂”(类似现在的福利院)供养。他不愿坐享其成,便发挥自己的才华,把曾经看过的鱼鼓表演加以发挥。用牛皮制成小鼓,红带系在腰间,左手拿一根小竹棒,右手拿一副小竹板,又敲又打,唱起来更有声有色。欧阳承相凭着自己的记忆,把失明前读过的诗文、故事、戏文等改成小鼓词。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十分注重当地广大群众的兴趣偏好,有针对性地编成故事,这就成了当时永新城内别具一格又极富地方特色的永新号音。后来,许多盲人都拜他为师,请他教唱,永新小鼓便渐渐由此发展而来。
永新小鼓的唱腔有平腔、高腔两种。平腔平和深沉,善于表现诙谐、讽刺的题材,平腔后的小快板用较快速度重复唱词,加强语气,渲染气氛。高腔热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比平腔活跃起伏、跌宕多姿、可长可短、能刚能柔。曲目的语言朴实、唱词简练,既不讲究文采,也不讲究韵律,多为七言四句,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充分适用当地的群众通用语、习惯语、谚语,土音押韵,为群众所喜爱。
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看,永新小鼓是成功的。如今的永新小鼓更是与时俱进,表演的同时还能及时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达给观众,又能劝人为善、鞭挞丑恶,既是深深根植于群众之间的民间艺术,更是成长于红土地上的民间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