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鉴湖春雨归
2024-05-10


■刘晓雪
“水绕鉴湖弦,文江出状元。”吉水县城的鉴湖如今成了公园,碧波映柳,绿树繁花,燕雀呢喃。友人介绍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的家就在湖西。鉴湖,处处留有他的足迹:湖边,有解母教子读书做人的石桌石凳。少年时,解缙在鉴湖边上读书,吟下“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的名句。民间传说解缙家在湖边开了一个豆腐作坊,解缙小时候帮着家里作豆腐、卖豆腐,因此留下“手推乾坤家中转,肩挑日月街上卖”的诗句。其实,解缙出生于儒学世家,祖父解子元、外祖父高若凤均是元代进士,父亲解开是吉安府的名儒,母亲高妙莹是吉安府有名的才女,族谱中说她是“妇德堪型,母仪永峙,通书史,知大义,乱离中手写《孝经》、古文、杜诗并古今圣贤言,行以教子”。解开有三次做官机会而不去,最后选择在吉水大办教育,为吉水的文风鼎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解缙的门生、永丰县状元曾ぴ兀航饽父呙钣辰忡剖保斡欣先私惶咨钜麓蟠透缓竺尉托蚜恕!吧钜隆保壮莆鄯侵腹糯詈瞟p士大夫阶层穿的家居便服,“大带”又叫绅,是指士大夫阶层系在深衣外面、起束腰作用的一种布带。当时解母高妙莹觉得这个梦做得很奇怪,待生下解缙后,夫妻俩希望儿子将来能读书中举,入朝为官,光大门第,于是为儿子取名“缙”,字大绅,又字缙绅。正如解父解母所期待,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与解纶、妹夫黄金华一同参加科举,会试结束后,三人竟同时中榜,这就是吉水科举盛誉“一门三进士,兄弟同登榜”的由来。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少年登朝,才智至高的解缙不仅会吟诗作对,而且有治国才能,朱元璋看到解缙所作的《太平十策》一文时深为叹服,连称解缙为奇才,令其每日服侍左右,协同处理公文、政事。永乐元年(1403),解缙、胡广等七人一起被选拔在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尽管他年纪最小,仅34周岁,却是七人之首,后人视他为内阁首辅。解缙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后,那时朝廷的重要公文,绝大多数是出自解缙之手,朱棣也对大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两年后,解缙又被明成祖选拔为《永乐大典》主纂,召集2169人开始编撰《永乐大典》,编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这是解缙最大的功绩,功德泽被中国后世文化。此外,明初文坛上“台阁体”盛行,被誉为“台阁体”第一任盟主的便是解缙,胡广和杨士奇则被誉为第二任、第三任盟主。但是,解缙做官并不轻松,他斗奸臣袁泰,后来袁泰进谗言,建文帝以“违诏旨”罪将其降为兰州卫吏。他斗奸臣朱高煦,后来朱高煦进谗言,永乐帝以“杏铩薄八节颂印弊锝浯度胗=忡剖谭蠲鞒跞鳎倍贸瑁倍С瑁恢赜茫槐嶷兀浣峋秩萌诉裥瓴灰选S览质辏1415),朱棣下诏发布特赦令,在纪纲呈上的特赦名单上,朱棣看到解缙名字时,一句:“缙犹在耶?”曾被解缙讥讽“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锦衣卫首领纪纲心领神会,设计将解缙灌醉。是夜,北京城大雪,家乡的鉴湖再也等不到春雨归。解缙,“埋积雪中,立死。”惜年仅47岁。解缙或许已无数次在脑海中构想了自己的死亡,对于这样一个结局,他一定觉得死得其所,正如他在《采石吊李太白》所写: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
解缙是磊落的,他在朝发论,总是从国家政策出发,就事论事,多以国家利益为旨,很少顾及个人私利。《玉堂丛话・调护》中有这样一句:“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解缙的才能和东方朔不相上下,然而论远见卓识,东方朔远远不及他。“远见卓识”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此。可见,解缙担当大事径直向前,表里如一开阔磊落。他引荐士人,只要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总要言不绝口地加以称赞。当年杨士奇入值内阁、为太子朱高炽讲解《易经》等,都是解缙引荐。仁宗即位后,拿出解缙当年的奏疏给杨士奇看并对他说:“别人说解缙是个狂妄的人,看他这些言论,都是中肯的见地,他不狂妄啊。”解缙在议定太子问题上与朱棣意图相悖,又为汉王朱高煦所忌,终于致败。其实,这也体现他担当的一面。解缙没有学“人精”姚广孝一句“立储乃皇上家事”,轻松置身事外,而是题诗《彪虎图》又谏一句“好圣孙”,促使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储君。历经三朝的解缙果真不知违背帝意的后果?或许,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大明王朝政权旁观者,已经预见到潜藏的风险和危机。若是按朱棣意志安排,或许祸起萧墙,百姓必遭其殃。因此,他不惜生命之虞,极力劝阻并力行,这正是践行大义忠诚的表现。君王身后,还有社稷江山、黎民百姓。历朝历代,和解缙一样,冒死进谏、以身犯险者,不计其数。前有比干、魏征,后有海瑞、杨慎。他们饱读诗书,久居朝堂,深谙历史教训,却依然义无反顾、前赴后继。
“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解缙之忠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他用生命坚守的,便是文人的气节与风骨,坚若磐石,重逾千钧,令人肃然起敬。明状元任亨泰撰《文毅集序》言,“呜呼!西江山川所钟,前乎公而有欧阳修、文天祥,数百年后复于先生见焉。使先生久于其位,其匡君泽民,不在二公下,使在德v、景炎之日,其精忠大节凛然不可夺,又未必不与文山相颉颃也。”他认为解缙忠于国家,以社稷为重,与欧阳修、文天祥一样,都是于国于民有大功之人。
解缙才华横溢,诗歌气势奔放,下笔不能自休;文章雅劲奇古,政论文直抒胸臆,气势磅礴恢弘;书法下笔圆滑纯熟,书法纵横超逸,奔放洒脱,一气呵成。其思想性格并不是俗史传说那样,恃才傲物,更非尖酸刻薄,处处与人为敌。相反,解缙恰恰是儒家提倡的“温柔敦厚”品性之人。他有一句名言:“处其心常在熙春丽日之间,则天下无可恶之人。”大意是如果一个人能心胸开阔、博爱无私,自己就像每天置于春日阳光下一般,那么,他就会感觉这个世界鲜丽可爱,无一可恨之人。明余之祯《(万历)吉安府志》写他:“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笃于旧故及名贤世家后裔,而襟宇阔略,不屑细故,表里洞达,绝无崖岸,虽野夫稚子,皆乐亲之。”可见解缙很是谦和,襟怀坦荡,乐于助人。他在政坛的种种作为,皆是实践孔孟以来儒家“尽性达道”的理念。无非是想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贡献给君王朝廷社稷,毕一生所学,以求实现自己报国为民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不幸的他生活在政治环境险恶,绝对君权的明初。他渴盼“平君臣,虚纳谏”,深受“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润,却低估了封建王朝专制的力量。当然,或许解缙从李白身上找到了知识分子精神的自我评判:我非寻常流宕人,等闲不遇闲悲辛。
前人走过的路,年年山风,春草复生,一寸一尺一米一丈吞噬往日旧痕。如今,解缙,这位才子永远安眠在家乡。曾有一封对联,如此形容:“太平十策纾民意,永乐大典惠斯文。”邹元标亦如此评价解缙:“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多少帝王将相的故事风吹雨打去,如今的鉴湖只有思乡思亲的游子解缙。“家住江南似鉴湖,料他春色到平芜。”“每到秋时只忆家,鉴湖秋水浸明霞。湖中莲子千千斛,粒粒凉心滴露华。”
暮鸦归来,秋燕南去,风过鉴湖,雨落柳梢,草动虫鸣……四季悄然更迭。白昼日光,夜阑月色,将鉴湖畔的日子照得晴朗光明。一幕幕文化现场需要心灵的追赶,在这部潜伏在历史背面的文化史迹里完成一段怀旧,找回中国传统文人真切的情怀。鉴湖莲又开,花香召唤着陈年的往事,在纸本里一点点苏醒。风行鉴湖春雨归,这里是文人解缙的气场,这里洋溢着他的才气、精神和性格,这里一个鲜活的灵魂漂荡。解缙,他带回了文化和胸襟,他的名字,有如他主撰的《永乐大典》,光耀千秋,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