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明
1930年12月30日,永丰龙冈的枪炮声轰鸣,红旗招展,军号嘹亮,杀声震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红军将领的指挥下,向进犯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张辉瓒部发起了攻击。
下午3时许,张辉瓒部52旅、53旅,被红军重重包围,直打得溃不成军,鬼哭狼嚎,没被击毙的国民党官军便成了红军枪口下的俘虏。
与此同时,驻扎在龙冈河岸万功山村的敌18师师部,也被红三军捣毁,生擒了代参谋长周纬黄。战斗中,击毙了敌52旅副旅长洪汗杰、团长朱先志等,并缴获了一大批军需物资。
夕阳下,枪炮声缓缓地疏落下来,红军官兵正在打扫战场和追捕潜逃的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
张辉瓒,号石候,1885年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投身于国民党军,任第十八师师长,中将军衔。此人生性暴戾、刁滑、凶狠、霸道、目中无人,在第一次“会剿”中,任国民党军第一纵队司令兼第十八师师长,亲自领兵在前线督战,充当反共急先锋。
敌第十八师师部被红军捣毁之后,贼首张辉瓒逃到哪里去了?
原来,黄公略率红三军捣毁敌十八师师部以后,树倒猢狲散,张辉瓒串出城功村的时候,身边所有随从全部逃离,孤身一人落魄在万功山的一座小山头上,为了保全性命,慌乱之中的张辉瓒,光着个脑袋,只好没头没脑地往油茶林逃窜。
张辉瓒气喘吁吁地爬到半山腰,抬头向前张望,发现成群结队的红军战士正在进行地毯式的搜山,便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跌坐在地上。
此时的张辉瓒,不甘心做红军的俘虏,急忙寻找藏身之地,企图躲过这次劫难。他看到十来步远的地方,有一个较为隐蔽的土坑,心中一阵窃喜:兴许藏在这个土坑里,就能躲过共军的搜索。张辉瓒随手把狐皮大衣往地上一丢,一扫国军少将的风度,急忙跳下土坑,用杂草盖住身子。
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团一个班的战士,沿着山冈搜索过来了,一个红军小战士突然发现前方的草地上有一件高档的军大衣,随手捡起一看,只见胸牌上面标识着“张辉瓒”字样,警觉的红军战士一看便知,这一定是所谓的“前总”张辉瓒所弃的军大衣。
“既然军大衣丢在这里,人一定跑不远!”
“也许就藏在这附近!”
“决不能让这只狡猾的狐狸跑掉了!”
红军战士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就地摆开战斗地形,仔细地向周围展开地毯式的搜索。
走在前头搜索的一个红军大个子战士,来到张辉瓒藏身的土坑边上,用手中的步枪拨开表面的树枝和杂草,发现坑底下有一个人,便“啊”了一声,随即大叫起来:“这里有人!”
正在一旁搜索的红军战士,听说土坑里藏着人,立即包抄过来,用黑洞洞的枪口对着土坑厉声喝道:“谁?快出来,红军优待俘虏!”
土坑里的人一阵哆嗦以后,双手抱住头,依然缩成一团,就是不肯动弹。
大个子红军战士跳下土坑,伸手用力一抓,把人提了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一个白白净净,肥头大耳的国民党兵,上身穿一件很不合体的士兵衣服,下身却穿着一条军官裤子,脚上还穿着一双军官皮靴,整个身子在筛糠,一副狼狈相。
战士们见此模样,又好气,又好笑,立即断定,这人肯定有来头。
“你是什么人?”红军班长大声质问。
“我……我是书记官。”那人胆战心惊地答道。
红军小战士提过军大衣,狠狠地摔在他的面前,愤愤地说:“什么书记官,还不老实,这不是你的军大衣么?”
那人感觉再也瞒不下去了,低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说:“我就是18师师长张辉瓒。”
战士们确认被捉的是张辉瓒,非常兴奋,讽刺说:“啊,你就是我们要找的‘敌前总指挥’张辉瓒呀!”
前头捉了张辉瓒!
喜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地传遍了整个龙冈苏区,军民一片欢腾,庆祝活捉了敌首张辉瓒。
“前头捉了张辉瓒”,毛泽东听着龙冈军民奔走相告的这句话,异常的兴奋,就在次年的初春,这位“马背上的诗人”,为纪念龙冈战斗的伟大胜利,就把老百姓“前头捉了张辉瓒”这句原话写进了他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词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