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中沣
塔拉・韦斯特弗,一个垃圾场里长大的女孩,一个从小遭受来自躁郁症父亲的巨大生活压力的女孩,一个从小饱受哥哥肖恩家暴而被母亲视而不见的女孩。在各种外力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带着沉重思想包袱走上了求学之路。
她努力证明自己是可以走出家庭影响的,却发现那并不真实;她数次想放弃那个新的自我,但内心总有个声音坚定地说不。在不断地试错、委屈、被家暴……之后,她通过知识与感悟终于明白了:“我的羞耻感源自我有一个将我朝吱嘎作响的大剪刀刀刃推去,而不是将我拉走远离它们的父亲;我的羞耻感源自我躺在地上的那些时刻,源自知道母亲就在隔壁房间闭目塞听,那一刻完全没有选择去尽一个母亲的责任。”
但,那又如何?不管是远在英国剑桥还是求学哈佛,都没能彻底拯救她。她还是一再徘徊于她心中的“巴克峰”和新的现实之间。从小的耳濡目染,父亲的反复施压,让她背负上了“背叛”的罪恶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她饱受痛苦的折磨,一再反复,一再权衡,在外求学的她是那个不断蜕变的全新的自我,但一旦回到巴克峰,她又是那个垃圾场的女孩,又是那个在权威面前低头、默默承受哥哥家暴的女孩。家与未来,她艰难抉择着。
直到有一天,迭戈、带血的刀子等,让这个饱经苦难的女孩顿悟了,勇敢地实现了与旧生活、旧包袱、旧习惯的决裂,她终于将那个“幽灵”般的自己,那个一踏进父亲家门就会出现的自己,封存进了卫生间的那面镜子中。
她像《黑客帝国》电影中的主人公尼奥吞下红色药丸一样,选择了打破幻境的束缚,还自己一个充满自由的人生……
决裂后的塔拉,不再踏入那间屋子,却每年像朝圣一样回到巴克峰,虽然只是远远地凝望与渴望。在凝望中,她读懂了“印第安公主”的角色并不是圈养野牛,而是为它们的归来而庆祝。在渴望中,她获得了安琪姨妈和外婆家亲戚的接纳,也许这份接纳一直都在,只是她受到太多的误导。
此刻的塔拉终于明白,巴克峰没有错,错在父亲、肖恩、母亲和选择屈服的姐姐和嫂子。
此刻的塔拉就像一只鸟,飞往巴克峰。跟曾经的那个挣扎在巴克峰怀抱的她完全不同,因为她拥有了更高远的视角,更空明的心境。巴克峰还是巴克峰,吹过山谷的风还是她魂牵梦萦的样子。
不禁想起墨菲斯对尼奥所说的:“我只能给你指出门的所在。真正跨过那扇门的是你自己。”在塔拉挣扎的生活中,有人想帮她,但没有成功。最终是什么成就了她呢?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给出了答案――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是教育让塔拉拥有了全新的视角、丰富的知识;是教育让塔拉挣脱了“统治者”的魔咒;是教育让塔拉拥有了与旧我决裂的勇气与智慧……
很多人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当成优秀的励志故事,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完塔拉跌宕起伏的回忆录,有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中:为什么是这个结尾?教育对她意味着什么?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我在书中反复寻找,终于我在字面之外有了至少四个方面的感悟。
首先是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从小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但像塔拉一样从小生活在偏执、迫害妄想、家庭暴力中,对她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以至于她要用一生来修复与调整。
其次,学习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才能获得深刻理解。塔拉的求学之所以非常成功,首先得益于她的勤奋。其次是她选择的研究方向与自身的成长经历相关。也就是说她选择了自己有体验、关心的研究方向,所以她的研究比别人更透彻,更有独到的见解。也许教育就应该如此,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并学习。
另外,教育要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它理应包含挑战权威的勇气、抵抗挫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方法。在保证品学兼优的基础上,师生应共同创造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勇气与能力。其次是“挫商”的培养,塔拉的抗挫折能力非同一般,为她后来的自我突破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同样,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共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这个知识与信息过载的时代,批判性思考是学生对学科知识达成深度理解的必备技能。只有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依然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更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克里博士、斯坦伯格教授、朗西曼博士是塔拉生命中遇到的好老师、大先生。正是他们的才识、包容与引领,才有塔拉堪称奇迹般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