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鸿
周必大擅长写公文,是南宋时期公认的词臣代表。词臣就是文学侍从之臣,古代皇帝的机要秘书兼幕僚。宋高宗赵构称周必大为“掌制手”,用现代职业行话来说,就是起草公文的“大手笔”,天生做秘书的料。至于陆游说他“落笔立论,倾动一座,无敢撄其锋者”,杨万里说他“独提一笔,万人莫撄”,都是就其词臣地位而言。
南宋绍兴三年(1133),朝廷将原来科举考试的词科兼茂科改为博学宏词科,主要考各种应用文体。在南宋时期,掌制的文人不仅是士大夫中的翘楚,在文坛也居于领袖地位。周必大25岁进士及第,31岁举博学宏词科,由此进入朝廷中枢,并因掌制之才,受到南宋高宗、孝宗的赏识,备受荣宠,位列卿相。宋代词臣中有这种待遇的人很少,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
古代公文讲究典雅规范,周密严谨,润色帝制,有时也需要以理相叙,以情动人。现代公文也有类似要求。总之,要想把公文写好,需要写作者有良好的语言功底、理性公允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要有现实针对性和政治敏感性。这一方面的才能在周必大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很充分,《宋史》本传多处记录他奏对的事迹。其中一次,孝宗要加封太上皇后的尊号,当时朝臣议定为“慈明”,周必大认为“明慈”更符合,理由中肯,所论精当,被宋孝宗采纳。虽两字先后,却反映了周必大持重审慎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综观周必大的生平经历,二十五岁入仕,七十岁退休,七十九岁去世,有四十五年的从政生涯。这段时间,正好是金宋两国势均力敌,相对偏安的时期。无论是在朝辅佐,还是在地方主政,周必大始终勤勉谨慎,为国主谋,又能立朝刚正,不避权贵。虽偶有起落,终能辅政三朝,退老林下,实现了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追求而有很少人能实现的理想。周必大被后世称为“太平宰相”“古今应制第一手”,与其玉烟剑气、温淳雅正的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这种性格的养成,和他青少年时期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
靖康元年(1126)七月十五日,周必大生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建炎三年(1129),由于祖父周诜任吉州通判,三岁的必大随父母归省庐陵。四岁,父亲、祖父俱亡,周必大随母亲王氏居于庐陵,适逢金人入侵,避难于吉州安福县杨梅村善生寺,其时盗贼遍地,缺衣少食,一家人漂泊无依。母亲王氏以坚韧包容的品行支撑着家庭危难,给幼年周必大留下了终身教益。绍兴八年(1138),母亲去世,周必大姐弟三人从此寄人篱下,辗转流徙,直至成年。
应该说,青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给了周必大非常大的影响,在逆境与苦难中,周必大从小立志,勤奋苦读,博览群书,积累了学识,也学会了坚韧与冷静,学会了持重与谨慎,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他能够始终以确定的内心坚守,勇敢沉着地应对。这段时期,为了改变家庭现状,周必大兄弟“俱以世科自期”,盼望鱼跃龙门,担负家族责任。
九重诏下选贤能,又见先生启远行。
离恨暗随流水去,朔风稳送片帆轻。
休嗟此日暌违事,预发来春晋锡荣。
一去鹏程应九万,始知佳梦合金精。
这是十六岁的周必大送陆老师赴春闱的诗作,行文工稳,用意深沉,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也正是有了这份少年老成,让周必大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拥有了一种难得的从容和豁达。检视周必大的官场履历,待人以真诚,让他拥有诸多朋友,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吕祖谦,都与他关系密切。做事精细,让他得到南宋高宗、孝宗以及朝廷同僚的肯定。立朝刚正,让他得到认可的同时,也经历了宦海起伏。
宦海起伏,对周必大来说,未必是坏事。三十八岁到四十八岁期间,周必大有过两度奉祠的经历。所谓奉祠,是宋代的一种宫观官,用以安置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只领官俸而无职事。说白一点,就是让你靠边站,哪儿凉快哪儿去。隆兴元年(1163),周必大因向宋孝宗提出反对意见,第一次奉祠,是年三十八岁。乾道八年(1172),周必大又因不草答诏,再度奉祠。两次靠边站,让周必大有了回归庐陵的闲暇,有了亲近故乡山水的机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宠辱不惊。对别人可能是口号,对周必大却是践行。两次奉祠的几年里,周必大与家乡的朋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写下了许多山水游记,如《归庐陵日记》《闲居录》《泛舟游山录》《南归录》等。也许是青少年时期辗转流离,周必大没有时间没有心绪亲近庐陵山水,如今回乡,他对故乡投入了十分的热情,所到之处,必履先贤遗迹,必详细考证梳理。老家永和周边的青原山、神岗山、螺子山,到处留下他眷恋的目光和足迹。
重游这些山水,我有时感到,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行走在周必大行走过的道路上,周必大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不过是换了一种面目,来到了我们的处境当中。越是如此,古老的书写传统,越是能够为今日所激活,我们仍然有可能像周必大一样,像杨万里一样,通过虔诚的目击与描述,安顿自己,说服自己,也探求着写下时代文章的可能。
庆元元年(1195)七月,七十岁的周必大致仕,没有了政治斗争,没有了政务干扰,周必大用心著述,沉迷学问,老于林下,留给世界一个飘然远遁的背影。杨万里此时也致仕在家,两人时相往来,赋诗唱和,还有周必大堂兄周必正、王庭、杨愿、曾三异、王子俊、欧阳a、刘过及周必大子周纶、杨万里子杨长孺、胡铨家族子弟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庐陵文化圈,成为庐陵历史上的一道文化景观。
周必大晚年在家乡最重要的工作是校勘、刻印书籍,他用六年时间编校了《欧阳文忠公集》,后刊刻成一百五十三卷,被奉为私家刻本的典范。他还主持刊刻了宋代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使这部巨著得以保存至今。因为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周必大又被誉为一代图书名家。与此同时,周必大还为吉安留下了大量的铭文、序言和题跋。
嘉泰四年(1204),周必大临终前,为庐陵三忠祠撰写了《庐陵县学三忠堂记》,褒扬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事迹。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也被谥文忠,与他仰慕的庐陵先贤欧阳修获得同样的谥号,并被后人列入庐陵五忠,与他仰慕的三位先贤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