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康美权
“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一片普通的藤叶,在作家欧・亨利的笔下,化作一种精神和信念。
在庐陵大地上,我也遇到了令我魂牵梦萦的叶子,它们是文化的叶子、革命的叶子、振兴的叶子,绵软的叶片,却有着无尽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前赴后继,重现历史的荣光。
一片桑叶成就千年传奇
在吉安县永和镇,有一座江南地区举世闻名的综合性千年瓷窑――吉州窑,它曾经无比绚丽地见证了吉安乃至江西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的辉煌和荣耀。“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誉走四方。
然而,成就吉州窑美名的却是一片小小的桑叶。
史载,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最富创造性的民间窑场,其瓷器品类融汇禅学与儒家文化,吸收多种工艺,装饰新颖独特,格调清新质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吉州窑瓷器中,给人印象最深的,非木叶盏莫属。木叶盏是吉州黑釉瓷的佼佼者,内外均施黑釉,盏内放一片桑叶,送入窑室烧制。在经过1300度高温之后,这片桑叶不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而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注满水平视盏口,会发现桑叶竟“脱离”盏底,宛如轻舟在水面漂浮。飘零在水中的桑叶,脉络愈加清晰,舒卷有致,其光灼灼。
从宋元时期,木叶盏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国外,被誉为世之神器。但由于烧制极其复杂,柴烧工艺的不可控,往往是“一窑生,一窑死”。数百件作品中都难有一件佳作,古木叶盏成品率低,存世量极少。
桑叶难以永存,但融入陶瓷之后,便能恒久。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古代的吉州窑工烧出叶痕筋络俱在,甚至文脉也清晰可触的木叶盏呢?这里不得不提及茶文化和禅文化了。
古人在品茗的同时,品瓷也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品瓷是对茶盏的造型及装饰的鉴赏,更是对人文精神和内在品格的评判。宋仁宗时期,禅宗迅速发展,禅僧与广大民众浑然一体,使用黑釉器成为禅宗美学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众所周知,江西不仅是禅宗“一花五叶”生根建基之地,还是禅宗五宗七派共同的发源所在。宋时,吉州窑所在地处在禅宗文化最活跃的核心地带,农禅制的产生使得吉州寺院林立,黑釉器釉色、器型深受其影响,也就在这一时期,吉州窑开始出现黑釉器。然而,当时窑工们如果只是设计生产一些简简单单的黑釉器,恐怕就不会到今天还有人记住吉州窑了。
怎样让自己生产出的黑釉器在市场上受欢迎呢?这时,有窑工把目光瞄准了桑叶。桑树与菩提树同属桑科植物,叶脉较为相似,只是生长地域有别。吉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菩提树不适合生存,但桑树却易存活,被广泛种植。木叶盏的创意与南宋禅寺菩提叶纱的制作略有相同之处。因此,世人用“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高度赞扬了吉州窑茶盏取得的成就。
吉州窑,是薪火传承的。它的前世遗存至今保存着,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保存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窑场遗址,而它的今生又迎来了崭新的复兴的春天。如今,一个集文化旅游、陶瓷产业于一体的中国・吉州窑陶艺特色小镇,早已呈现在世人面前,四方宾客纷至沓来。新时代,那片长满文化的桑叶已经通过新技艺烧制在更多的黑釉器上,进入到海内外千家万户。
一片桐叶传递革命捷报
在青原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楼展厅,有一块展板上写着“树叶捷报的故事”。当记者驻足观看后,才第一次见识到这样一片充满传奇革命故事的油桐树叶。
“树叶捷报的故事”讲的是红军早期创办发行报纸的历史。这种别具一格的报纸就是用树叶编写而成。“叶报”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郭小才的红军战士。他出生于吉水县水南乡,1927年参加工农红军。因为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是当时红军队伍中一位难得的人才,曾担任红四军某团的宣传员。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总司令,同时任命号称“铁军”的国民党军第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0年12月30日,面对强敌的“长驱直入”,毛泽东运筹帷幄,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龙冈全歼国民党军共9000余人,活捉张辉瓒,给了国民党军致命打击。
红军大捷当天,鲁涤平垂头丧气地给蒋介石发电报:“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这一辉煌战果使亲自指挥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毛泽东甚是开心,他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张辉瓒被俘前在江西杀人如麻,大批革命志士死于他的枪下,百姓们深恶痛绝,都骂他是“张屠夫”。他的被擒,不仅令毛泽东无比欢欣,广大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的老百姓也是异常兴奋。大家都想争着把活捉张辉瓒、取得龙冈战役胜利的特大喜讯迅速传播出去,让更多红军官兵及根据地群众先睹为快,以解对“张屠夫”的心头之恨。
消息传来后,自然也引起了郭小才的注意,他也很想马上就把这一喜讯传达给更多的红军战士,让大家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长期的严密封锁,根据地物资十分贫乏。不要说一斤盐、一匹布、一盒药,就连一小块空白纸张都难以买到。没有“纸”,这一新闻就无法印成“报纸”宣传出去。
怎么办?这时,郭小才想到过去在书本上看到 “红叶题诗”的典故,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在树叶上写字办报。很快,他在山上摘下大批又大又厚的油桐树叶,用笔郑重其事地在上面写下“活捉张辉瓒”这一特大军事新闻,然后分发、传送到战士们手中。就这样,工农红军的第一张报纸《战地快报》诞生了。看到这张用油桐树叶编成的特殊报纸,红军官兵及根据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其为“叶报”。
此后,“叶报”作为宣传工具,曾在红军中广泛流传。1935年1月,刚刚抢渡乌江天险的红军战士在饥寒交迫中行军。正当大家感到疲惫不堪时,忽然前面传来一阵欢呼声:“快来看,报纸来了!”只见一张张青翠的大树叶上写着:“遵义会议上选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为党中央新的领导”等新闻,早已精疲力竭的战士们闻讯顿时为之振奋,立即精神抖擞地继续前进。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叶报”因不好保存,未能流传下来。“叶报”的创始人郭小才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后来,随着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叶报”的历史使命也宣告结束。尽管“叶报”存在时间很短,但它的诞生却为我党新闻事业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油桐是重要的工业油料植物,其果皮可制活性炭或提取碳酸钾。新中国成立后,吉安不少乡镇把油桐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摇钱树”,不断加大抚育、扩种力度,全市油桐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一片茶叶富了一方百姓
从大广高速遂川收费站下高速,往西行驶约十公里路后,可见一尊美髯长衫、神态安然的巨型石雕,石雕原型就是曾在《茶经》开篇里写下“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唐代茶圣陆羽。他高高矗立着,日夜见证着中国名茶之乡一片茶叶的日渐兴盛。
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199)的遂川县,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更为古老的茶树――狗牯脑茶树,相传与爱尝百草的华夏始祖神农有关。
几千年前,神农带着一条公狗来到罗霄山脉一带遍尝百草不幸中毒,而后,他意外尝到江西最高峰――南风面一棵茶树上的叶子,才得以解毒。次年春,遂川汤湖一带瘟疫横行,神农又带着爱犬去南风面采摘茶叶救人。当他上到半山腰,突遇一头野猪,野猪见神农孤身一人,便从山上俯冲下来进行攻击。爱犬为保护神农,与野猪展开厮杀,最终野猪毙命,爱犬也丧了命。山民们服用神农在南风面采摘的茶叶熬汤后,终于把瘟疫给驱散了。为感谢神农的救命之恩,山民们恳求将神农的义犬安葬在黄土岗上,并在其坟头插上南风面采的茶枝以示纪念。几年后,黄土岗长满茶树,并渐变成公狗头形状,于是,大家就把这座山冈叫做狗牯脑山,把山上的茶树叫做狗牯脑茶。遂川方言狗牯脑就是“公狗头”的意思。
“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宋朝大文豪苏轼曾夜宿遂川资福禅寺,在品过狗牯脑茶后,对其赞誉有加。狗牯脑茶之所以能获得文人茶友的青睐,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采自狗牯脑山的嫩叶历经拣青、摊青、杀青、初揉、杀二青、复揉、整形提毫、足干等精细工序及火候把握,方可成茶。成茶条索匀整纤细,色泽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绒毫,入沸水中冲泡,叶片舒展,茶汤清亮,茶韵悠长。
狗牯脑茶,是大自然给遂川人最好的馈赠。遂川全境遍布着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8.5%,四季清泉不绝。特殊地质长出来的狗牯脑茶,茶芽叶嫩,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天然芳香质等元素,其香醇沁人心脾,甘甜经久不去,是绿茶中的上品。从1796年清嘉庆元年诞生,到成为贡品,到1915年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和2015年意大利米兰“中国茶文化周”两获金奖,再到后来入选首批100+100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成为中欧互认的地理标志之一……狗牯脑这片茶叶“出山”已逾两百多年,正不断“强筋壮骨”,岁稔年丰。
茶是天地人与草木之间共通共融创造的杰作。“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茶产业大有前途。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古老的“狗牯脑”成了当今的网红。为实现可持续性绿色发展,遂川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狗牯脑茶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产业”来抓,力促狗牯脑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目前,全县共有20多万亩茶园,年产量达8000吨,年产值超20亿元。狗牯脑品牌价值达到22.22亿元,位列江西茶叶“四绿一红”之首。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了100多家狗牯脑品牌连锁店,并且把店开到了俄罗斯的莫斯科和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10余万人依靠狗牯脑茶脱贫致富。
人茶相和,生生不息。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结缘,遂川是认真的。采茶、制茶、斗茶、品茗、促销等一系列茶事活动,淘宝网店、电商驿站等线上线下组合式的销售渠道,成就了狗牯脑茶声名远播、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