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梅及其《庐陵诗存》
2024-08-02


■欧阳和德
诗歌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遗存。庐陵是文章节义的沃土,也是诗意盎然的田园。所以,论庐陵文化,不能离开庐陵诗歌。而论庐陵诗歌,就不能不读一部庐陵诗歌总集――《庐陵诗存》。
《庐陵诗存》的采集者,为清末庐陵才子胡友梅。可惜对胡友梅及其《庐陵诗存》,今人知之甚少,是为遗憾。
生平考稽
关于胡友梅的生平,《庐陵诗存》的序言、《吉安县志》上分别有一些介绍,但失之简略。兹考如下:
胡友梅(1823―1883),名蕃仁,字宽育,号雪村,庐陵县宣化乡车田村(今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委会车田自然村)人。
胡友梅少年时在一个叫“荒村”(疑今敖城镇芳径村)的地方就读私塾。1848年,补入县学第二名。1850年,补廪生(博士弟子员),在永丰县刘绎家中教私塾。1860年,主修《永阳胡氏族谱》。1863年,被江西学政何廷谦以“品端学萃,年力正强”以及“平素束身自爱,绝不干与外事”为理由,专折向朝廷保荐。1865年,由吏部引见皇帝,得到皇帝首肯,吏部奉旨著用胡友梅以教职,并颁发给胡友梅“国子监学正”官衔的证明(今尚存匾额)。1867年,中江西乡试解元。1868年,因故未参加会试。后又被江西学政洪钧以“学问优长”保举给巡抚刘坤一,参与修撰《江西忠义录》,后又参与修撰《江西省通志》。期间,胡友梅还被崇义县聘修《崇义县志》。1874年,被选授乐平县训导。1883年12月,病逝于乐平训导的任上。死后船载以归葬,墓今尚存。子三,长子为衍熙,学名光照,字宗士,号吉云,又号孟炳,郡庠生。
“友梅”之名,得于其居所之侧的一棵梅花树及其侧的梅花古井。胡友梅自幼与这棵梅花树相伴,汲梅花井水而饮。他爱梅花的高洁,遂自改名“友梅”。胡友梅考中解元后,村人为之骄傲,遂称古井为“解元井”。 
传说胡友梅被吏部引见皇帝。皇帝要求其当场作诗一百首,以证其才华。胡友梅即以“梅”为题,一挥而就,足见其对梅花的喜爱及过人才华。
毕生采诗
胡友梅幼年时期,曾经随父亲到了吉安城的西原。其父指着一个荒废的遗址对他说:“你记住,这是过去的诗人堂。”年幼的胡友梅环顾四周,只见蔓草荒烟,但已生出“流连慨慕”之思,心中从此播下了“诗”的种子。
胡友梅在“荒村”上私塾的时候,每年要交学费“不下十千”,导致家里很穷。但即使这样,他也舍得把节省下的零花钱去永阳街上买书看。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向同学借书看。每当看到庐陵人作的诗,他就抄录下来。胡友梅后人保存了一帧170年前一名同学赠存的照片,同学名字叫“黄幼农”。
“不好好念考功名之书,净抄些诗干什么?”看到儿子的书包里抄的诗,胡友梅的父亲很是不解。为此,已经具备历史文化常识的胡友梅向父亲解释道:“自从汉初设立庐陵县以来,一直到魏晋,我们本地的诗保留下来非常少。唐宋以来,庐陵诗歌开始兴盛,只是一直没人收集起来,整理成书。所以我就立志做成此事。”一生种田的父亲似乎理解了胡友梅。
胡友梅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庐陵县历史上的诗词――
他在永丰县刘绎家中教私塾。刘绎可是鼎鼎有名的状元,家中藏书可想而知。他因此看到了许多从没见过的书,凡是有庐陵人的诗,他就抄录下来。
他被推荐入朝,拜见皇帝,获吏部颁发的“国子监学正”的官衔和教职。在京城期间虽然不长,但每天就向京城的大咖们借书抄诗。
他被推荐到省城,先后参与修撰《江西忠义录》和《江西省通志》,得以看到省图书局里浩瀚的藏书,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抄诗。又遍寻省城的书店,查找庐陵诗词。
再后来,他任乐平县训导。这是一个比较清闲的职务。工作之余,每天整理出一篇。
胡友梅非但自己抄录庐陵诗歌,而且嫌进度太慢、收集面不广,于是发动家乡读书人一起来收集。每当有家乡人越过“鄱湖浩渺,鱼雁沉浮”,邮寄过来收集的庐陵诗歌,他都喜上眉梢。其中一个叫“吴子岩”的秀才收集邮寄过来的诗最多。
就这样,积数十年,胡友梅终于形成了《庐陵诗存》初稿。
1881年,胡友梅在乐平任训导时,乐平知县、上海人李曾诃就见到《庐陵诗存》书稿,大为赞叹,鼓励他出版,但胡友梅觉得还不完善,怕有“遗珠之憾”,遂不付梓。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胡友梅踌躇满志地整理书稿时,旧病复发,猝然去世。去世前,他留下遗嘱:“炳儿,你已经是读书人了,也爱吟诗,这部《庐陵诗存》书稿就靠你继续完善了,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为父几十年的心血啊!”
胡友梅去世后,1886年,李曾诃恰好被调任庐陵知县,胡友梅之长子胡衍熙携《庐陵诗存》手稿前来拜访,于是重新提及出版《庐陵诗存》之事,可惜胡友梅此时已归道山。最终,由吴子岩校刊补充,曾任蜀地某县司马、退休回乡的庐陵人邓汉丞捐资,庐陵胡氏石阳书院山长朱懋森(字山泉)鼎力支持,以及胡友梅的后人一起出资出力,于1887年在石阳书院,以仿聚珍版式,印刷发行《庐陵诗存》300册。
《庐陵诗存》
胡友梅“工诗、古文、词”“广文笃学,嗜古,尤深于诗”,他的才华从他考取解元就可知。根据学者统计,庐陵县自开科考试以来,得中解元者仅14人。
胡友梅一生著有《听雪轩诗钞》十二卷,《文钞》八卷,及《诗文选》《吉安诗征》《庐陵诗存》《呻吟语节钞》等。其部分诗作有《睡觉》《山行》《三叠泉》等。例如《睡觉》中写道“清簟晚睡觉,啼鸟喧我屋。出门看夕阳,冥色在修竹”;《山行》描绘了“两三茅屋是谁家,门外参差绿树遮。樵客归来春日暮,抬头时见杜鹃花”的景象;《三叠泉》则有“五老骨瘦峭,箕踞窥天半。群峰互相从,俪立各傲岸……”等句。
可惜除《庐陵诗存》得以印刷外,其余均无存世。
《庐陵诗存》全书共12卷。今吉安县图书馆存有4册残卷,书签上注:“清光绪十四年(1888),石阳书院木活字刻本,存第1卷,第6卷,第11―12卷。”纸质轻薄,部分虫啮,但基本保存完好。吉安市图书馆或也有存残卷。资料显示,赣州市图书馆存有完整一套。
《庐陵诗存》收录了自唐代以来至胡友梅生活的年代,大量庐陵县诗作,包括庐陵县人所作诗词,也包括过化人物在庐陵县所作诗词,其中晚唐时期、五代时期的不少诗人作品,为此前闻所未闻,尤为珍贵。此外,还收录了一些闺阁、道僧乃至仙灵、鬼怪、谶语、诗余的作品,多者百数十首,少者一章一联,可见胡友梅的史识和学识。
《庐陵诗存》的文学价值,胡友梅早在读书期间回答其父的质疑时就已指出,只是当时的胡友梅对庐陵的历史特别是诗歌的流变,尚未有深沉的思索。
庐陵自汉初设县以来,一直到魏晋、到隋,除了零星的传说故事,几乎缺乏人物及其著作的记载。唐代,随着颜真卿、杜审言、皇甫等文化名人的过化,逐渐兴起文化。其中,颜真卿给庐陵带来了刚烈节义,皇甫留下了庐陵历史(著有《吉州厅壁记》和《吉州庐陵县厅壁记》),而杜审言则给庐陵带来了诗风。杜审言在吉州城的相山(今高风坡)成立了相山诗社,引导了一批庐陵人创作诗歌,成为庐陵诗歌的滥觞。南宋时期,庐陵人、三朝宰相周必大致仕后,在吉州又建起了“诗人堂”,每至“春花明媚秋月圆”时节,举行诗会,“诗人堂上客,参拜杜参军”,成为庐陵文坛的一桩盛举,继续倡导庐陵诗风。故《庐陵诗存》序中有云:“自杜司户创诗社而诗学兴,自宋建诗人堂而诗学盛。”
在此之前,有明代郭景昌编纂、清代赖良鸣整理出《吉州人文纪略》,是一部记载吉州历代人物和著述的书籍,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庐陵诗存》的出现,直可“与《吉州人文纪录》并称善本”,其意义不言而喻。
《庐陵诗存》序中直接道出印刷发行的目的在于让“后之学者长吟讽咏,陶淑其情,继昔贤之雅韵,维风教于勿衰”,希望庐陵“地脉效灵,闳材蔚起,鹭渚螺川,前后辉映,拭目俟之”。只可惜时值清末,时局动荡,又逢文化运动,致此书未能广泛传播,以至于今人几乎不知有此书,更遑论其影响。
胡友梅的后人接续了庐陵“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据胡友梅的第五代传人胡建忠介绍,胡友梅死后若干年,村头那棵梅花树也枯萎了,梅花井亦枯竭了。直到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一名16岁的后人以高一学生身份,提前参加高考,考取了名牌大学,后留学国外,在大学任教。他们的后代至今已出过三名博士,为《庐陵诗存》作了令人欣慰的注释。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这棵几近枯死的梅花树又奇迹般地“老树发新枝”,梅花古井也汩汩冒出泉水。如今,这棵梅花树依稀可见其硕大的老根,枝繁叶茂,而梅花古井之水依然被村人汲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