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抚河
龚志鸿
2025-03-17

那是一个云淡风轻的冬日,阳光暖暖地照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驱车从丰城袁渡去南昌黄马。车轻轮疾地向前行进间,视野里渐渐有一条凸起的堤垱,蜿蜒曲折,蛇样蠕动。行至近处,车上堤垱,一条河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同行的人告诉我,这就是抚河。

人生的际遇里,所经历的每件事、结识的每个人,我总信奉一种深深浅浅的缘分。哦,这就是抚河!久闻其名,未见其形,不谙其神,今日一睹尊容,在这个鳞潜羽隐的季节。

我告诉同行人要在抚河边看看。一百多米的河面并不见水落石出、水瘦山寒的萧条,大自然已是草木凋零,而河堤上的小草依然倔强地泛着绿意,昭示着不凡的生命力,和着不知名的花儿迎风摇曳,仿佛在欢迎我这个不约而至的客人,抑或是在为我们不期而遇而欢欣。

放眼望去,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粼粼波光,远山近水、蓝天白云、茅舍炊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它有多长?源头在哪里?它有多美?后来去了哪里?千百年来,泱泱泽国里掩映了多少岁月的芳华?日夜不息中流淌着多少时光的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变得苍茫而遥远,对这条河的认知充满了渴望。

从史料上查考,抚河发源于武夷山西麓广昌县驿前镇一个叫血木岭的深山里,全长349公里,源广昌,经南丰,过南城,贯临川,越进贤,汇南昌,最后注入江西的母亲湖——鄱阳湖。流域面积1.7万余平方公里。岁月悠悠,沿河两岸草丰水沛,田畴广阔,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于此繁衍生息的世世代代,通行赣语方言,有才子之乡美誉的临川更是钟灵毓秀。或许是个人喜好,闲暇之余常常面对一张地图揣摩半天,从中似乎不仅可以读出山川河流、民俗风情,甚至对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人物史志也能洞悉一二。在抚河波澜壮阔的画卷里,在岁月更替的长河中,星辰灿烂。王安石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纵览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改革与变法,总要经受分娩般的阵痛。生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的王安石,就是抚河边上的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年),年仅21岁的王安石高中进士,历任扬州鉴判、舒州通判,政绩显著,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庆历四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同朝为官。范仲淹与王安石均是那个时代的改革者。宋仁宗末年,朝政弊端日现,沉疴日重。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继范仲淹主张对教育、人才选拔的改革变法后,他更关注国计民生,涉及面更广,陆续制订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这些举措对减轻百姓负担、促进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都有积极的意义。然而改革变法总会触及一些官吏的利益,由于保守势力在朝中枉进谗言,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新法皆废。“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经营多年的变法虽未达预期效果,却深得百姓拥戴。

晚年的王安石注重经学,研习文字,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诗文。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了他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表达了意欲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意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平民情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梅拟人,表现了他在困境中孤高坚韧的品格。他的诗歌含蓄深沉、神丰韵远、风格高峻,呈现出极高的文学造诣和艺术水平,也让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河文脉绵延,两岸山川秀美。伫立抚河岸边,时光氤氲里,不仅能感受到变法的凛然剑气、铿锵步履,还能聆听到《牡丹亭》的缥缈仙乐,绕梁余音。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的汤显祖出生在抚河边上一个叫汤家山的书香门第家庭。汤显祖自幼聪颖好学,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通晓天文地理、医药卜筮等知识,而最让世人瞩目仰望的是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的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为代表作。临川因此而闻名遐迩,走向世界。他的戏剧作品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国家,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宝。汤显祖亦被后人称为“中国戏圣”。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一河水泽润两岸。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空,抚河还孕育了同样是“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他的千古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直激励着后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进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诗美得炫目、惊艳;“今宵剩把银公式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的词入心、入骨……一河浩荡,文脉千年,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