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面临结构性调整的阵痛期,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创新求变的勇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24年招生就业实现双丰收,录取分数线五年持续攀升,毕业生就业落实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这所扎根赣西大地的百年师范院校,正以改革创新之笔书写新时代幼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破局:在时代变局中勇闯新路
面对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宜春幼专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以“三个转变”开启改革新征程。
学校办学定位从单一幼师培养转向“师范教育+现代服务”双轮驱动,构建起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家政康养、文旅电商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新格局。在巩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传统优势的同时,精准对接赣西经济带发展需求,培育出学前托幼、电子商务、智慧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文旅康养等新兴专业集群。培养模式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向“岗课赛证”深度融合,与198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分析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反向设计课程内容,让课程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服务面向从学前教育领域延伸至乡村振兴主战场。近三年来,学校通过搭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累计为乡镇幼儿园输送专业人才1200余名,有效填补了乡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缺口。
固本:在守正创新中锻造品牌
学校着力擦亮师范教育金字招牌,实施“强师计划”培育核心竞争力,构建起一套涵盖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发展体系。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建了由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教师发展中心,搭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凭借科学的培养模式,建设50多门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团队在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融合“第一课堂”乡村良师理想信念教育、“第二课堂”社团引领与课堂实践、“第三课堂”志愿服务体验,搭建红色教育、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竞赛比赛四大平台,构建“三堂一体、四台联动”特色育才模式。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创新“预就业”工作制度,与宜春明月千古情景区等企业紧密合作,让企业提前“预定”毕业生,学生按“需”成长,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达成“供需高匹配、学生好就业”的目标。为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举办“三爱三淳”主题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举办“周周晒业绩,季季大比拼,个个争先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开展“最美幼专人”“幼专之星”创评、第一辅导员评选活动,树立优秀榜样;推进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四找四帮”、教职工日常言行“十要十不准”反向测评,规范师生行为,打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拓新: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
学校紧扣江西省“2+6+N”和宜春市“1+3+N”产业布局,全方位构建服务地方发展体系,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
学校瞄准“一老一小”民生需求,打造智慧康养专业群,开发婴幼儿照护、健康养老特色课程;聚焦文旅强省强市战略,创新“红色研学+幼儿教育”培养模式,推出明月奇妙之旅,开发井冈山精神幼儿启蒙课程包;融入数字经济浪潮,打造跨境电商专业孵化“赣品出海”电商团队,毕业生创业率达5%。建校119年来,学校累计培养8万余名毕业生。为培养优质师资,学校成立赣西幼教联盟、幼教集团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成立江西省智慧托育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托育事业发展新路径;开展“国培计划”,以短期集中研修培训近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发起成立大学生直播电商联盟,培养“红心”主播;先后与萍乡、新余、宜春多个县(市、区)及高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地方非遗进校园,推动校地、校校、校企、校政合作迈向深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致远:在红色传承中铸魂育人
学校立足红色沃土,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育人核心,通过系列举措,构建起红色教育服务地方的特色体系。
学校把宜春革命精神和井冈山精神融入育人环节,搭建“红色故事绘本创作-红色游戏设计-红色园本课程开发”实践体系,组织师生实地调研、走访革命先辈,将红色故事改编成绘本;融入红色元素设计趣味游戏,让参与者感悟革命精神;整合前两者成果,开发符合幼儿认知的红色园本课程。学校积极实施支教行动,组织师生前往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培养乡村儿童爱国情怀。作为江西省高校首家大学生直播电商基地,学校提出“培养‘红心’主播,助力乡村振兴”理念,开设直播电商课程,邀请专家、主播开展培训,组织学生参与直播助农,推广本地特色产品,帮助农民增收。一系列红色育人举措取得了突出成效:3月底,学生志愿者们亲手缝制的360件爱心毛衣历经4000公里抵达新疆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报道;2019届校友胡锦凭借基层就业的出色表现,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青春起航”红色志愿队在传播红色文化、服务社会时表现优异,获得江西省委宣传部等四部门联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