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需要注意的是,户外游玩时一定要小心身上突然出现的“小黑点”,很可能是叮咬在身上的蜱虫。
认识蜱虫
蜱虫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蜱虫一般生活在植被茂盛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草地、森林等野外环境,也多存在于城市的大型公园等地区,每年4~10月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时段。
蜱虫有4个生长阶段:卵—幼虫—若虫—成虫,后3个阶段的生长均需吸血。蜱虫叮咬后,可引起水肿、溃疡或发炎等症状。蜱虫吸血不像蚊虫,往往会持续多天,它的前肢和口器咬住宿主的皮肤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
蜱虫叮咬后有哪些危害
蜱虫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病媒生物,可以通过吸血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可能引起脑炎、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此外,一部分蜱虫还可能将唾液中的神经性毒素注入人体内,引起局部呼吸肌或呼吸中枢麻痹(蜱虫离开或被清除后,症状可缓解和消失)。
据统计,蜱虫传播的病原体种类仅比蚊虫略少,远多于其他吸血节肢动物。由蜱虫传播的大别班达病毒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形势日趋严峻,已经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等20个省份出现病例。
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如果不慎被蜱虫咬伤,最好尽快前往附近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将其取出,并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进行抗过敏、抗休克等对症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外伤后破伤风。
如果附近没有医院,可以用酒精涂擦让蜱虫松口,也可以在蜱虫周围涂上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等使其窒息,再用细口镊子尽可能紧贴皮肤,钳住蜱虫头部,注意不要夹腹部,缓慢垂直向上拔,千万不要生拉硬拽或扭转蜱虫,以免将蜱虫头部扯断,残留在体内。
取出蜱虫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取下来的蜱虫建议用塑料袋或瓶子密封存放,方便就医时提供准确信息。
如何预防被蜱虫叮咬
为了预防蜱虫叮咬,外出前往草坪、树林、灌木丛、芦苇荡等环境时,建议穿着浅色、面料光滑、束口的长袖衣裤,不要穿露趾拖鞋;可以随身携带驱避剂(注意有无防蜱虫标识),将其喷涂在裸露的皮肤和衣物、鞋袜上;游玩过程中避免长时间在草地中坐、靠、卧,建议用帐篷或地垫阻挡各种昆虫;从草地、山林等户外回家后,要重点检查身体的肘窝、脖子、耳后、腹股沟、头发等隐匿地方是否有虫子叮咬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