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谔“谏诤封驳仍亢直”
2025-04-09

明代著名言官陈谔为人刚正不阿,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拒贿惩贪,《明史》载其“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永乐六年(1408年),陈谔乡试中举进入太学。永乐八年(1410年)被任命为刑科给事中,随后历任顺天府尹、湖广按察使、海盐知县、荆王长史、镇江同知等职,任内皆忠于职守,政绩卓著,赢得皇帝赞赏、同僚称颂、百姓拥戴。

陈谔初以刑科给事中之职步入仕途,明朝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此职品级不太高,但却权力极大。陈谔举劾权贵,无所避讳。每次奏事,大声如钟,使“听者悚然”。

言官难当之处在于“忠言逆耳”,难免会触犯天威,陈谔自然也不例外。一次,陈谔因“言事忤旨”, 被明成祖朱棣下令活埋在奉天门外,只露个头,不吃不喝七天,后来皇帝气消了,见陈谔未死,以为是天意,遂将其释放并官复原职。陈谔并未因此次的处罚而吸取“教训”,此后一日陈谔率同僚论事,又触怒朱棣,与议事同僚均被暂时停职,并被罚去修葺象房。同僚们大多花钱雇人来完成任务,而陈谔为官两袖清风,家无余财,只能靠自己的双手老老实实地干活。适逢朱棣至此观象,问是谁在修屋。陈谔匍匐前往,说明缘由。朱棣怜悯他,命其复官。此后,不但没有“收敛”自己直谏敢言的作风,反而更加积极地指陈官员的得失,弹劾失职的官员,向皇帝提出可行的建议。一时之间,朝纲得到了整肃,皇帝对陈谔更加信任。

永乐十一年(1413年),陈谔由云南奉诏回京,此后辗转任职于通政使司、应天府(今南京)、刑部、鸿胪寺以及工部,且都担任代理职务。每到一处任职,陈谔均可做到张弛有度、刚柔并济,处事总能抓住要领,有所建树,将千头万绪的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署理工部事务时,他的政绩官声犹胜于前。

永乐十六年(1418年),陈谔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即顺天府尹。北京城位居天子脚下,达官显贵多居于此,治理难度可想而知。陈谔任职顺天府尹期间,政事清明,将京城治理得有条不紊,史书称陈谔有“汉张、赵之风”(张、赵分别指在汉宣帝年间担任过京兆尹的张敞以及赵广汉,长安城在他们两人的治理下,井然有序,市无偷盗,百姓安居乐业)。一次,陈谔在京巡视时,不慎冲撞了皇太子的仪仗。皇太子将此事上奏明成祖朱棣,朱棣说,“陈府尹是我父母官”,并未因为陈谔冲撞太子仪仗而怪罪。“父母官”是百姓对那些任职期间为民办实事官员的称呼,皇帝以此称陈谔,实质上是对陈谔施政的肯定和赞许。

永乐十七年(1419年),陈谔出任湖广按察使,在其任职的三年间,湖广地区很少出现冤狱。他还运用自己在署理工部事务时积累的经验,将前任官员未能完成的工程重新规划,做到“民不劳而事集”,没有让工程建设成为百姓的负担。在陈谔即将离任湖广按察使时,吏部侍郎师逵奉命来到湖广处理事务,挽留他担任督军。陈谔恪守军纪,治军严明,下令军队在地方驻扎时,不可扰民以及趁机欺压百姓,严令“扰民者斩”,当地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欲为地方藩王挑选一位佐官。朝臣们认为陈谔“重厚老成,才能兼备”,推荐其出任该职。熟知陈谔为人的朱高炽也认为 “此人宜为辅导,使人得易闻过”,是藩王佐官的不二人选,遂令其出任荆王长史。陈谔在担任荆王长史时为荆王朱瞻堈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史书记载这些建议对藩王皆“匡救多所裨益”。

宣德三年(1428年),陈谔因母亲去世回家乡广东番禺丁忧。家乡的老百姓平素就听闻陈谔公正廉明,于是那些含冤受屈的老百姓都趁陈谔回乡,向他伸冤。陈谔一一施以援手,尽其所能为含冤的老百姓伸冤平反。当时,有一位名为阮巨的宦官来粤地向百姓索要虎豹,陈谔假意与他饮酒作乐,在觥筹交错之间,从阮巨的住处取出一张虎皮。第二天,陈谔以此为证据草拟一封奏折,准备奏报朝廷,弹劾阮巨挪用公款。阮巨得知后,大惊失色,忙设宴招待陈谔。酒过三巡,陈谔问阮巨:“有传言说你净身(指阉割)得不干净,最近还纳了小妾,传言可是真的?”阮巨心中有鬼,欲用钱财收买陈谔,故带着陈谔进了内室。内室中摆满了许多瓶瓶罐罐,陈谔知道里面肯定装有阮巨大量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但还是故意问道:“其中为何物?”阮巨回答道:“瓶罐中装的是美酒。”阮巨想从中取出一些金银贿赂收买陈谔。没想到,陈谔听了他的回答后,笑着说:“我今天来就是为了喝酒的。”说完立即派人将内室中的瓶罐搬走。阮巨大为惊恐,百般哀求,陈谔核算数目后,将其中的一半取走,上交朝廷。阮巨不得不自认倒霉,离开了广东,粤人对此拍手称赞,引为一时笑谈。

丁忧结束后,陈谔复职担任荆王长史,因与荆王不睦,转而出任镇江府同知。适逢户部侍郎周忱奉命在淮河一带督治河漕,陈谔被指派负责修葺河岸堤坝的工作。陈谔根据当地的山川地势,因地制宜,将镇江一带的庙宇、斋堂、学校等皆修葺一新。任期未满,陈谔以年老乞归,镇江百姓感念陈谔为镇江建设作出的贡献,多加挽留。其后又多次向朝廷申请致仕,终获允准,归乡两年后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陈谔一生以直言敢谏著称,这种直言敢谏的性格为其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不少“麻烦”,致使其仕途多有起落,但他从未改变初心。皇帝对其可以说是“既爱又恨”,但始终欣赏其刚正耿直的性格。在陈谔出任荆王长史期间,因其不负皇帝重托,驳正了荆王的许多不足,皇帝对他深表赞赏,并赐予其“忠良鲠直”,以彰其功。与他曾同朝为官,官至南京右副都御使的朱与言在为陈谔撰写墓志铭时,回忆起陈谔一生耿直不阿、廉洁奉公的人格品质,亦不禁发出“顾世之才德节操有如公者能几何人哉”的感叹。明末史学家谈迁评价陈谔说:“陈公之鲠直,九死不移,宜其简在帝心,徒以执政不悦而竟不果召。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