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酱菜店
2025-04-12

在镇上,有一条人们不太知晓的里弄,名叫小路园。民国以前,小路园分布着坯房和槎窑,解放后,为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房管部门把一些坯房改为民居。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就出生在这条弄堂的5号民居里。

小路园5号早前为一户刘姓窑老板的坯房,经租以后变成了住家户,这个坯房相对较小,正廒间分别只有5间,分住着6户人家,为光明瓷厂、红旗瓷厂、红星瓷厂的职工。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弄口南侧正街上那家酱菜店,老一辈人说,这家酱菜店解放前就开着。店铺面积约20几平方米。这种店就是专卖各种腌制好的咸辣味的老百姓俗称的“酱菜”,具体品种有很多,如生姜、辣椒、萝卜、大蒜等,还有散装的酱油。

那时,我家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能吃上酱菜下饭都是一件高兴的事。当时,有一种名为“什锦菜”的酱菜,成品后为细条型。其食材成份有白萝卜、红萝卜、黄瓜、辣椒等,通过特殊工艺制成,味咸、微辣。出售时用约300件瓷缸装,盐水养着。每天清晨,我勤劳的母亲就起床为全家煮上一鼎罐粥,但一般的下粥菜要么是头天晚餐的剩菜,要么是自家腌的霉豆腐。如果说有改善的话就是去酱菜店买什锦菜。每当这时,我就自告奋勇争着去买。为什么呢?因为在回来的路上,我可以优先用手从碗里抓几根享受一番。什锦菜多少钱一斤,我不记得,但我知道5分钱、一角钱都卖,我们家每次都是买2角钱,用罗汉汤碗盛一碗,够一家人吃一餐稀饭。

时间过得很快,特别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对这件事也渐渐淡忘了。突然有一次,我偶然发现弄口的酱菜店没开了,后听说这家店铺的房子,原来是由私人变为了公家的,后来落实政策又归还了私人,房东把木板房改建成了三层的钢筋水泥房。再后来,我又发现,原开在前、后街每隔一段就有一处的酱菜店也不见了。退休以后,由于笔者比较关注景德镇瓷业及与瓷业相关行业的研究,在相关书籍中阅到“酱菜店”的内容,发现在景德镇历史上,酱菜业还是一个有历史、有影响的古老行业。

酱菜业旧时称“酱圆业”,多为徽州人开办。相关资料显示,景德镇的酱菜店明末就有,至清中后期发展迅速,这是与景德镇瓷业发展相联的,即所谓“瓷业兴,百业兴”。民国初期,镇上有酱菜店50多家,基本都开在前街和后街的正街上,如此算来,平均约每300米就有一家酱菜店。

那时,酱菜店经营的品种主要有:

酱菜类。如泡辣椒、水辣椒、辣椒酱、芝麻辣椒;冰姜、豆豉姜、五香姜、桂花姜、醋姜、姜头;黄金条、五香萝卜、醋萝卜、甜萝卜丝、酱萝卜;梅干菜、辣椒腌菜、芥菜干;什锦菜、甜大蒜、醋大蒜、冰糖红瓜、茄子干、酸豆角、南瓜子、酱瓜等。

豆类制品。油炸豆干、五香豆干、肉丁虾仁豆干、臭豆干、黄豆干、豆腐乳等。还有酱油、豆豉(五香豆豉、甜豆豉、豆瓣酱等)。

酒类。如五加皮、汾酒(外购瓶装)、高粱烧酒、玉兰酒(甜酒)等。

大字号的酱园店,分两块管理:

一是营业部。设管事、账房、跑街、头柜岗位。“管事”是店主最信任的代理人,总揽店内一切事物,善于治店、深谙行情,待遇丰厚。一般来说,大字号店的老板都将店务交由管事全权处理;“账房”也是店主最信任的店员,是财务管理的负责人;“跑街”主要是对外联系,如与批发商联系,沟通宾主关系、了解市场行情,并向管事和作坊总管汇报,还负责端午、中秋、除夕前的催收欠款;“头柜”擅长写算,头脑精明,也是老板重用的店员之一,主要负责收付款,晚上总结清算并交给管事入库,还要将当天经手的现金列账。

二是作坊。作坊设总管一人,他是店主最信任的技术人员,总揽作坊一切事务,严把技术质量关。作坊中需要的原料、燃料、工具向管事先生提出计划,还要登记进料和成品数量等。另有专门的酿酒师傅、酱油豆豉酿制师傅、酱货腌制师傅、豆干师傅等。

一般来说,徽商雇用店员和伙计都以亲戚、同族、同乡为主。年终来临,分红后(股份制体制),店内会拿出盈利的2%—3%奖励店员,分红最多的是管事、账房;其次是跑街、头柜、水客(采购员)、作坊的总管、师傅;最后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有的学徒也给一些。店员若需要回乡过年的,向管事请假。对主要店员,店方还补助往返路费,假期工资照发。清同治以前,景德镇居民尚不知酱油能为菜肴着色,只是用豆豉水取汁以代之,官家富户宴请宾客,必须到南昌、九江等地购买酱油。

现在,满街的酱菜店不见了,那些掌握各类酱菜制作技艺的“手艺人”也不知分散在何处。此文形成之前,笔者逛了几家有影响的超市,在某超市看见一位女同志卖酱菜,据我观察,这不是早前的那种“传统酱菜”,充其量也就是民间称之的“咸菜”,更不见当年的“什锦菜”。景德镇传统酱菜技艺是否列入“非遗”,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