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莹夺目砂金釉
2025-05-10

在结晶釉中,砂金釉用途较广,无论装饰日用瓷、建筑瓷,还是装饰陈设瓷,都深受人们喜爱。《景德镇的颜色釉》曰:“砂金石釉也叫砂金釉,在河北、山东等地称为金星釉。……砂金釉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结晶釉,它同锌、钛结晶釉在外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结晶不是由针状晶体组成的放射状晶簇或晶群,而是许多互相孤立的像小金箔一样闪闪放光的单个薄片状晶体;这些晶体不浮在釉的表面之上,而是埋藏在釉的表面之下,悬浮在透明的玻璃基体之中,由于这些晶体对入射光的反射作用,所以看上去像金星或火花一样光辉闪耀,酷似挪威产的天然砂金石闪闪发光,由此而得名。”

陶瓷文献对砂金釉的产生地缺少明确的记述。有资料记载,砂金釉从宋代出现后曾风靡一时,元代以后因社会需求的转向,渐渐失去了市场,烧制量极少。明、清时期,有仿金星釉玻璃器皿,如故宫博物院明清工艺美术馆中就有一对产出年代不详的金星玻璃花瓶。20世纪初,欧美和日本对金星釉都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陶瓷产品的装饰水平、装饰质量要求也在提高,传统的装饰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砂金釉装饰得到重视,恢复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雕塑瓷厂用砂金釉装饰文具、小动物及盆景瓷钵,获得良好效果;砂金釉装饰在炻瓷上,即使在日常光线下,也能发出金黄耀眼的光芒,给人一种华贵富丽的观感。

根据外观特征,砂金釉一般分为金星石和猫眼石两大类:金星石结晶较大,呈小金箔一样的片状悬浮在透明的玻璃基体中,颇似自然界金星石的外观效果;猫眼石(或称猫儿眼)多是由铬或铬和铁为结晶剂的釉,晶体小数目多,并按照釉的流动方向呈毫毛状定向排列,反射光线的效果颇似自然界的矿物猫眼石。

按照化学组成,砂金釉有铁砂金釉、铬砂金釉和铀砂金釉三种,其中铬砂金釉中的一部分铬可以用铁代替,根据铬、铁比例不同,可以产生鲜亮的绿色,经过橄榄色、橄榄棕色到黑色的砂金釉,即铬铁砂金釉。

砂金釉的结晶同锌、钛结晶釉一样,也是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即釉中含有一种或几种过剩的作为结晶剂的金属氧化物,或者不把这些氧化物加入釉中而在施釉之前先把它们施在坯体上,在釉的成熟温度下,这些金属氧化物完全溶解在釉中。制备砂金釉最常用的结晶剂是铁和铬的化合物。铀的化合物也可制备砂金釉,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使用。

砂金釉的制法:在釉料中加入15%左右的氧化铁、氢氧化铁,再以氧化钡、镁、脱水硼砂等为助熔剂及促进剂,可做出黑色乃至红棕、黄褐等色的砂金石釉;在不含铅的釉中加氧化铬或铀酸钠,也可以制成绿色的砂金石釉。

配方:砂40.5%、碱粉6.8%、化学纯氧化铁10.2%、熔块61%、石英42.5%、化学纯氧化铁9%、苏州土5%、石英25%。

釉层厚度:釉层过薄过厚都不好。过薄时釉色向黑的方向转化,结晶也小。过厚则不但易发生流釉粘足缺陷,而且结晶埋藏在釉层的深处,反光效果不明显,结晶数目和尺寸似乎也有所降低,一般说来釉层的厚度以1.5~2.0毫米为宜。

烧成制度:一般说来砂金釉在1180℃-1196℃的氧化气氛中快烧慢冷效果最佳,在烧成的最后以每小时升温80℃上下为宜,冷却速度取决于釉的结晶倾向。对结晶倾向强的釉来说,不必冷却过慢,而对结晶倾向弱的釉,则需冷却慢些,否则结晶便得不到良好的发育。釉的析晶温度一般比成熟温度低120℃—150℃,在这个阶段缓慢冷却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