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漆艺中走来的“90后”
—— 访工艺美术品设计师、漆器制作工范建军
2025-05-13

□ 全媒体记者 徐悦

在珠山区陶源谷内,来自山东的90后小伙子范建军和妻子共同创建了范邱漆研所,专业研究漆艺。自本科学习工业设计后,范建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日本石川县立轮岛漆艺技术研究所的求学之路。在那里,他一学就是5年,毕业后,范建军回到中国,在陶源谷开启了漆艺生涯。

走进范建军位于陶源谷一幢房子三楼的工作室,空气中似乎弥漫着大漆独特而醇厚的气息。工作室不大,但摆满了他的心血之作。墙壁上挂着范建军师父、日本人间国宝大西勋手书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12个字不仅是大西勋一生践行的理念,也成为了范建军在漆艺道路上的指引。

“大学期间我是学工业设计的,大三开始主攻手工艺设计方向,毕业作品也是关于斑竹首饰的设计。其间,为了防止竹子表皮磨损,所以想到了大漆。经过试验发现天然大漆跟化学清漆不同,自然界里根本没有完全透明的大漆,然而日本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漆的透明度很高,传统漆艺也很发达。为了探索更多未来,2013年3月,我来到了日本,选择了师徒制的研究所,决心当一名地道的漆工。”范建军介绍,在去日本之前,他学的是设计,设计讲求创新、简约、流行等,但到了日本之后,研究所却抵触这些,这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要抛开设计、艺术、工艺的界限,创造永恒。

范建军表示,虽然漆艺在日本更为专业,但通过学习才得知日本漆艺文化源于中国,为了追寻“漆艺之根”,所以他决心回国继续从事漆艺研究。如今,范建军致力于制作漆器盒子。因为漆器制作里面,比起食器,盒子的难度更高,需要的技法更全面,作为传统工艺派,他有信心跟实力把这一种类延续下去。此外,范建军也在开发以阴干柜为代表的漆工髹涂系统。“漆器的制作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所以古代漆工会有阴房,但涂漆的最高境界叫花涂,涂完之后不推光打磨,漆器自然结膜后也会呈现更为高级的哑光状态,所以器物本身不能落灰,显然传统的阴房并不能满足一立方米最多两粒灰的要求,这个系统日本至少有上百年。但中国漆工还在延续老旧的方式,对于制作高品质的漆器十分不利,我们希望在中国也能推广这个系统。”范建军说道。

在陶源谷工作室内,范建军还自己种植漆树。漆树一般种植7年左右才开始割漆,掺了化工原料的漆可能2个小时就干了,但天然的生漆至少要8个小时才能干,所以不可能讨巧,做的速度一定快不了。割下来的生漆,要制成熟漆,范建军觉得最好的方法仍是三伏天晒制的古法,虽然现代已有了加热灯和机器辅助搅拌,但让大漆在烈日下暴晒,人手动搅拌漆,人休息的时候,漆也得到休息,这样出来的光泽才更漂亮。

范建军说:“选择景德镇,是因为这里的氛围很适合我。方圆几百米都是工作室,能交到和自己相像的朋友。而且小城的生活成本低、工作节奏慢,提供了一个好的土壤,让我更有心思去研究工艺。”如今,范建军在漆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对漆艺的初心,在一方小小的工作室里,用双手和时间,诠释着东方漆艺的魅力,让古老的漆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