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受到历代中国人的崇拜和敬畏。由龙衍生出众多模样不同、特征各异的形象,古时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之说。《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其中螭龙的外形首似虎,身像鱼,尾如蛇,呈S形,相传是龙虎结合的产物,为中国古代建筑、明清家具或器物上的常见纹饰,具有别样的艺术美感和美好寓意。
蟠螭纹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较为常见,特别是作为螭耳,即器物的双耳为螭虎形,所见尤多。如明嘉靖蓝釉螭耳瓶,万历黄釉紫彩螭耳瓶,清康熙青花螭龙纹盖罐,清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纹蟠螭瓶,清晚期粉彩百花纹蟠螭天球瓶等。
这些螭龙纹或螭耳在官窑瓷器上中规中矩,形象可爱,但经过衍变和进化,呈现在民窑瓷器上,则是另一番形象。
据笔者收藏的青花螭龙纹碗心或盘心,可以看到螭龙已逐渐变成一种四足怪兽,前两足拄地或悬空,以青花留白的方式凸显锋利的爪子,历历可见,后两足在半空中舞动;大脑袋,长头发,头发向脑后披拂,一根根很醒目,圆睁眼睛,张大嘴巴,露出尖利的牙齿,面目狰狞凶悍,有如青发魔头,身躯逐渐变小,很自然地绕碗心或盘心一周,身形作飘带状或卷云状,尾部如枝桠般分散岔开。螭龙纹大多绘于青花单圈内,手法娴熟,富于变化,生动形象。碗底一般书写“富贵佳器”吉语款,或年号如大明隆庆年制、大明年造等。这就是团螭纹。
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刊载的《2024年度景德镇观音阁窑址发掘简报》中,也选登了较多民窑团螭纹瓷片,皆为观音阁窑址中发掘出来的,其中有“内底双圈团螭纹,外壁饰螭龙纹,外底心书‘大明嘉靖年制’无圈款”;“内底双圈团螭纹,外壁双螭龙纹,以灵芝纹间隔,绘制草率”等注解。
以上情况,表明团螭纹在民间较为流行,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未免心生纳闷,如此形象,喜爱由何而来?手中捧着这般面目怪异的纹饰用餐或饮水,肯定会惕然心惊、惊恐不安。初次遇见此纹的小儿,纵然不被吓得哇哇大哭,恐怕也会失手摔掉或扔掉吧。
查阅资料,才知螭龙具有多重寓意。螭龙为瑞兽,代表了吉祥如意美好,“龙”“隆”同音,代指生意兴隆、事业有成、子孙隆盛,螭龙装饰于屋脊上,能防火镇宅,辟邪袪灾,其升腾向上之势,又寓意前途畅达,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富含寓意的小小螭龙,寄托了民间对吉祥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和衷心向往。
▲ 景德镇观音阁窑址
出土的青花螭龙纹
(资料图片)
◀ 民窑青花团螭纹(局部)
(陈新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