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白衣上的那一抹红
——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普通党员剪影
2025-06-30

三十年如一日,在产房里,在手术台前,用言行践行着“守夜人”精神。

微信添加了1800个患者,24小时为患者免费解答疑问,解决实际问题。

白大褂口袋总是鼓鼓囊囊——卡通创可贴和动画贴纸在消毒水味中若隐若现。

……

在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活跃着这样一些身影——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仪器旁、在产床前、在门诊的诊室里……他们,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名党员一面旗”,让圣洁白衣上的那一抹红更加的鲜艳,更加的亮丽。

蔡小琴:“产科医生的听诊器要听胎心,更要听民心。”

在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总有一个身影忙碌而坚定,她用精湛的医术迎接新生命,用温暖的关怀抚慰产妇心灵,以党员的担当与使命守护母婴安康。她,就是产科主任蔡小琴。

蔡小琴说,上大学前,她对未来职业尚无清晰规划。踏入江西医学院后,医学前辈的事迹深深触动了她,尤其是林巧稚大夫“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对待生命”,终身未婚却接生5万婴儿的奉献精神,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高度契合,让她立下了为妇产科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自此,党员身份不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成为她职业生涯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指引。蔡小琴常对科室人员说:“产科医生的听诊器要听胎心,更要听民心。”

在蔡小琴心中,产科医生应具备三种特质。其一,是永不停歇的“守夜人”精神。曾有一位重度子痫前期产妇,血压骤升至200/120mmHg,情况危急。关键时刻,党员突击队5分钟内完成多学科集结,蔡小琴带领团队连续守护20多小时,最终成功实施剖宫产,保障了产妇安全。其二,是敢为人先的“拓荒者”勇气。她积极利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交流机制,大力开展产科新业务,如今,妊娠合并糖尿病、HELLP综合征等疑难病例在医院都能得到有效诊治。其三,是润物无声的“解语花”情怀。她建立“心灵助产士”制度,让每位党员医护结对帮扶焦虑产妇,为她们进行心理干预,给予温暖关怀。

在日常工作中,蔡小琴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贯穿其中。作为产科主任和党员,她带头接最难的病例、学最新的技术,面对危重孕产妇,总是第一时间冲在前面。

2020年2月,一例重症HELLP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历让她记忆犹新。患者汪女士患有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急性肾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病情复杂且不稳定,转院风险极高。蔡小琴迅速组织多科室会诊,合理用药、实时监控,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次经历让蔡小琴和团队更加坚定提升技术的决心,通过与上海王宏教授建立合作关系,如今医院在产科疑难病例诊治方面已处于景德镇领先水平。

为提升产科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蔡小琴带领团队建立党员领衔的“五大危急重症快速反应团队”,推行“五心”服务标准,实施“医疗质量党员责任田”;通过党建标准化、培训常态化、服务人性化等举措,将医疗质控纳入支部考核,每月开展党员带头的病例讨论,设立党员示范岗优化流程。针对年轻医生经验不足的问题,组建“党员导师团”,“一对一”带教并编写操作手册。同时,支部开展“暖心工程”,关注产妇心理健康,为焦虑产妇提供心理咨询,为产后抑郁高危人群建立帮扶档案,蔡小琴曾多次耐心沟通,联合麻醉科为抗拒治疗的二胎妈妈制定方案,并全程陪伴其分娩。

展望未来,蔡小琴对她的产科团队满怀期望。她希望打造“三精”医疗高地,精进技术,筹建母胎医学中心,突破早产儿救治技术瓶颈;精细服务,推行“全周期关爱计划”;精准帮扶,与下级医院建立“红色医联体”。

李吉炎:微信添加了1800个患者,24小时为患者免费解答疑问

在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有这样一位医务工作者,他放弃外地优厚待遇,毅然从沈阳来到景德镇。在医院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开设了景德镇市首个生殖男科咨询门诊,建立赣东北地区首家专业男科实验室,精液相关检测项目年均检测量高达5000余项,质评结果达国内高质量水平。他就是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江西好人李吉炎。

在李吉炎看来,党员身份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24年4月16日,在G2764列车上,乘客刘女士不慎踩空掉入列车与站台的空隙,腿部受伤流血。李吉炎听闻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没有丝毫犹豫,凭借专业的医学知识冷静施救,检查伤口、止血消毒,还不断安抚刘女士的情绪。列车到达景德镇北站后,他又冒雨陪同刘女士前往医院,帮忙搬运行李,详细向医务人员说明情况,直至刘女士得到妥善安置才放心离开。

李吉炎主导建立了景德镇市第一个生殖医学中心,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他主持完成的景德镇市第一例试管婴儿技术助孕获得成功,填补了景德镇市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空白。2024年,他又全力投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资质的申报与审批工作,7月30日成功通过国家辅助生殖技术专家组现场评审。2024年12月,景德镇市首例“试管婴儿”成功受孕,实现了瓷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历史性突破。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李吉炎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他平均每天工作超十小时,连续多年春节在岗,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业余时间,他也没有休息,微信添加了1800个患者,24小时为患者免费解答疑问,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疑难杂症,他从不推诿,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专家,只为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在患者眼中,李吉炎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一位贴心的朋友。他耐心倾听每一个诉求,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面对不孕不育夫妻,他总用东北人幽默的语言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情绪。他常说:“每当因为自己的小小付出,让不孕不育夫妇成功助孕,看到他们脸上绽放出的笑容,那份由衷的喜悦和感激让我相信,善良是可以传递的,爱是生生不息的。”诊室里一面面锦旗、患者手写的感谢信、微信中的报喜消息,都是患者对他深厚情谊的回报。

李吉炎的善行还不止于医院。他积极参与各种爱心公益活动,坚持为患者提供无门槛免费义诊服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他用行动践行着“与人为善是一辈子乐事”的信念,将共产党员的温暖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黄丽艳: 卡通创可贴和动画贴纸在消毒水味中若隐若现

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四病区(内分泌/神经科)的病房里,护士黄丽艳的白大褂口袋总是鼓鼓囊囊——卡通创可贴和动画贴纸在消毒水味中若隐若现。

六年前,黄丽艳选择儿科护理时,她想用专业知识换得孩子们一个笑容,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她让党员徽章与白衣在患儿的啼笑间完成了最温暖的交融。

“浩浩今天想先听恐龙故事还是看小熊贴纸呀?”面对挣扎着不肯打针的5岁肺炎患儿,黄丽艳半跪在病床前,从口袋里掏出孩子前一天念叨的小贴纸。家长曾因无力安抚孩子而自责落泪,如今却惊讶地看着孩子攥着护士的手指,抽噎着说“阿姨讲完故事就打针”。这样的场景在科室里时常出现。

黄丽艳说:“提前问问孩子喜欢什么,给家长递张纸巾说句‘我来帮您’,比什么都管用。”这份细腻的共情,是她在党员医护岗的日常。

去年冬天那场高热惊厥抢救,至今刻在科室护士的记忆里。3岁男孩抽搐着被抱进抢救室时,家属的哭喊让空气凝固。黄丽艳冲过去的瞬间,肌肉记忆已启动急救程序:撑开紧咬的牙关、固定吸氧管、推注止惊药的力度分毫不差。当两分钟后孩子睫毛轻颤,她才发现自己跪得太久,膝盖卡在病床轮下青了一片。

“每次经过候诊区,看见发热孩子就想多问句体温,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本能。”黄丽艳在学习笔记里写道。在黄丽艳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里,夹着患儿画的“护士姐姐打怪兽”涂鸦,旁边是她摘抄的党章金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她诠释成每个患儿的睡前故事。

科室角落的书架是黄丽艳和同事们的心血,摆满了被翻卷边的绘本和消毒后的乐高。有个反复住院的小姑娘曾把白大褂认成“怪兽”,黄丽艳就每天带着童话故事查房,把输液贴剪成星星,贴在孩子的手背。直到某天,小姑娘主动伸出手说:“姐姐,我的星星好亮呀!”那一刻,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手背上,输液贴与党员徽章在白大褂上形成的反光,让黄丽艳突然明白:“一个党员一面旗”从来不是抽象的比喻,是把冰冷的医疗护理操作变成童话剧的耐心,是深夜加班时为患儿掖被角的温柔,是将“以患者为中心”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细节。

六年护理生涯,黄丽艳“在哭声与笑声中成长”,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重新定义了“生命”“责任”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