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梦想:

千年窑火点燃青春之光
2025-07-02

最古老的窑火,永远为最新鲜的梦想燃烧。

2024年11月,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等15个国家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秋季培训班学员们屏息凝神,目光聚焦于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那座复烧的明代葫芦窑。当非遗传承人冯和平挥起太平钩撞开窑门,窑内跃出的郎红观音尊与青花斗彩安喜图双耳扁瓶等精品在秋阳下流转光华,现场爆发出跨越语言的欢呼。这一刻,千年窑火以瓷为媒,将五大洲的青年梦想熔铸于同一片釉色之中。

6万多家作坊星罗棋布,72道工序分化出专业工种。从陶泥、拉坯到烧窑,每个环节都可以找到老师傅指点。完备的陶瓷产业链让创新、创业、创意在景德镇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个创业者在景德镇由“漂”到“定”,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今的景德镇,每周末有创意集市,每季度有手艺集市,每半年有全球陶艺家的春秋大集,各种凝结着年轻人奇思、巧思的作品,主打一个“不重样”。

暮色中的陶溪川,红砖厂房逐渐亮起灯火,排列整齐的各色帐篷、精致丰富的手工艺品、悦耳生动的音乐路演、悠闲漫步的游客……处处彰显着热闹与生机。河北籍“景漂”郭丽云的摊位就在其中,见到她时,她正忙碌着为客户挑选打包商品。创业初期,郭丽云在外面摆摊,产品成熟后便入驻了陶溪川邑空间。“邑空间约有148个摊位,‘原创’是入驻邑空间最重要的条件。邑空间每个月实行动态管理,没有定期创新产品或者抄袭了其他产品,都无法在这里生存下去。”郭丽云谈到景德镇时语气中带着归属感,如今她的小店慢慢也有了稳定的客户,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

据了解,景德镇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在创业手艺人最集中的陶溪川文创街区,设立了版权服务中心和快速维权窗口,让年轻人在创新时免去后顾之忧。在陶溪川,至今版权登记数量已超过4万件。

从美术学校毕业的苏州女孩任一心之前并没有想过会在景德镇创业定居。在她的印象里,景德镇应该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城市——穿着粗布麻衣的师傅推着装满泥坯的板车在街上走过,街道两旁的小店售卖着琳琅满目的瓷器。当她到了瓷都之后才发现,这里已然是一座充满时尚气息的城市。任一心说:“我现在的工作室签了10年的租,陶溪川的环境特别好,我们很愿意过来,对年轻人也有很多扶持政策,年轻的血液一波又一波。”

“我2008年就开始创办真如堂,当时我企业的地址就在湖田村,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意特别好,大概租了四栋民房。来到三宝我感觉它的田园气息特别吸引我,当时真如堂前面是一大片稻田,整个三宝路很狭长,包括拐进真如堂也是,开始的时候路窄窄的,进来豁然开朗,非常有那种《桃花源记》的感觉。”二十多年前,陈倩君从广东来到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求学,却未曾想一念之间与陶瓷结缘,扎根景德镇。她带着自己的真如堂陶瓷文创品牌与团队在三宝村的山谷里隐于陶源,成为一名“景漂”艺术家。

在陶源谷核心地段,坐落着一栋装饰别致的两层建筑,青砖外墙、白色门框,入户台阶是标志性的青花祥云纹图案——这就是景德镇市“景漂”流动党员党委(景漂人才服务中心),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景漂之家”。

针对“景漂”流动性大但相对聚集的特点,我市探索建立市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行业部门和群团组织协同管理、属地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党建工作体系,设立“景漂”流动党委,下辖3个党支部,按照“党组织+陶瓷产业聚集地+服务中心”模式,打造“三地五家一中心”党群服务阵地。实行“1+3+N”常态化联系服务,由1名“景漂”党支部委员联系3名以上“景漂”党员,每名“景漂”党员联系N名“景漂”,定期召开“景漂”谈心会,开展走访慰问、组织支部活动、面对面交流等,不断发现、凝聚、培养“景漂”青年,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安心扎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