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的夏日,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在这里,经济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千年窑火不曾熄灭的温度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夏日经济图景。
清晨五点半,曙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曙光路古玩市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地摊上摆满了青花碎片、釉里红残器、各式老茶具,摊主们摇着蒲扇,乐呵呵接待着每一位驻足的客人。许多淘宝者们蹲在地摊前,用手电筒仔细照射着瓷器的胎底,寻找着可能被忽视的“漏”。这种延续数百年的“鬼市”传统,在夏日清晨显得尤为活跃,人们赶在暑热来临前完成交易,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里穿梭,不仅是为了淘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更是为了体验这份独特的人间烟火气。摊主老张告诉记者:“如今不仅是本地老人家喜欢逛我们这里,很多年轻人和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生意好得很。”
随着太阳升起,早餐店迎来了高峰。麻石弄口的一家冷粉店门口排起长队,老板娘麻利地拌着粉,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夏天吃冷粉最舒服,再配上一碗绿豆汤,客人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两百多碗。”沿河的各色早餐店里,人们一边品尝着景德镇特色的碱水粑和饺子粑,一边欣赏昌江风光。烟火气从四面八方升腾而起,唤醒每寸瓷土。
上午,雕塑瓷厂的乐天陶社创意市集进入高潮。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聚集于此,寻找心仪的作品。来自杭州的郑先生正在与摊主商谈定制一套茶具:“釉色要像夏日傍晚的天空,蓝中带紫……”摊主认真记下要求,两人约定两个月后交货。这种定制化、个性化的交易模式,正在重塑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生态。不远处的陶瓷体验工坊里,孩子们满手泥巴,在师傅指导下尝试拉坯、画画,家长们则忙着拍照记录。陶艺体验已成为景德镇夏日旅游的标配项目,既传播了陶瓷文化,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拉坯看起来简单,但想要拉出一件完美的作品还是需要技巧和耐心的,好在现场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我这件作品马上就要成形了。”来自杭州的李佳悦看着自己的作品很开心。
当夜幕降临,暑气稍退,陶阳新村的夜市摊位上,陶瓷灯具发出柔和的光,手绘的陶瓷饰品在灯光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一群年轻人围在一个小摊前,挑选着陶瓷蓝牙音箱,摊主小陈介绍说:“这种文创产品特别受年轻人欢迎,夏天夜市长,我经常营业到凌晨。”每周五至周日,陶溪川500余个摊位整齐排列,陶瓷、木雕等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互交织,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沉醉于这充满魅力的“艺术烟火气”之中。
随着景德镇北站至香港西九龙高铁正式贯通,7月1日,首支香港研学团来到浮梁大唐茶市。在这里,盛唐气象与千年瓷茶文化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就此开启。这标志着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与高铁网络延伸的双重利好下,景德镇暑期入境研学游悄然燃起“小火苗”,深度文化体验成为吸引广大学子的磁石。“随着暑期的来临,带团频次确实增加了不少。”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带团的导游程女士证实了这一趋势,“之前每周带2—3次团,近期基本上每天都有团带。”
窑火千年不熄,市井烟火绵长。每一条经济脉络都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处,自然生长,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瓷都的夏日经济图景是一座城市与人共同创造的生活方式。当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生活有机结合,经济自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这种生机不依赖大资本的注入,不追求短期的爆发,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生生不息。经济若要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人们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