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阳里

“绣花”功夫绣出瓷都新生机
□ 全媒体记者 李焰
2025-07-23

“重建后的街区,连房屋的高矮都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站在陶阳里弄堂口,陶瓷艺术家孙立新指着眼前的建筑群,眼里满是感慨。这条有着“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美誉的老街,如今既留住了老瓷都人的乡愁,也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这背后,是一场用“绣花”功夫完成的城市更新,更是景德镇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陶阳里坐落于珠山区中心地带,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自古以来就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保留了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见证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景德镇珍视砖瓦里弄中的陶瓷文化,秉承“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在原有城市肌理上进行细致织补与功能革新,将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和改善人居环境融为一体,如今漫步街区,老窑房旁看数字投影,老厂区里飘出咖啡香,历史肌理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

御窑博物馆是陶阳里的一大亮点。御窑厂作为中国古代制瓷手工业的集大成者,其遗址是研究官作历史沿革、管理制度、烧造工艺的重要依据,被誉为陶瓷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在遗址之上,建立起国家一级博物馆御窑博物馆,馆藏文物大多为御窑厂遗址出土文物标本和复原器,其中不乏海内外珍品和孤品,在这里,千年制瓷技艺不再是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观赏的文物、可追溯的工艺、可感知的历史,持续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力量。

沿着里弄前行,便能看到明清窑作群遗址。其中,徐家窑作为目前景德镇保留最完整、最古老、最大的柴窑遗址,如今已被重塑为“非遗聚落”。40多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300多名学徒在此扎根,全流程传统陶瓷生产工艺在这里延续。“我们希望通过常态化的复烧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陶瓷文化。”传承人之一的张师傅说,“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盘活建筑只是开始,让老街区‘活’起来才是关键。”运营方工作人员介绍,改造后的陶阳里根据建筑特质“量体裁衣”:老窑厂变身陶瓷体验馆,让游客亲手拉坯施釉;里弄老宅改造成非遗工坊,老艺人带着年轻人复刻古瓷技艺;工业遗产区则引入文创市集,年轻创客的新设计与传统瓷器同台亮相。这种“保护+活化”的模式,不仅让孙立新这样的老居民回了家,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曾经的瓷厂工人成了景区“老管家”,退休匠人当起志愿者导游,向游客讲述窑火里的故事。

业态更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活力。今年上半年,陶阳里接连举办陶阳庙会、开窑节、弄里烟火等活动300余场,接待游客207.15万人,门票收入达7250万元。数据背后,是“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游客在古窑遗址感受历史厚重,在非遗工坊体验匠心传承,在文创商店带走“瓷都记忆”,而本地居民既能享受改造后的优美环境,又能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增收。这种“游客满意、居民受益”的双赢,正是城市更新的核心要义。

如今的陶阳里,已成为景德镇城市更新的标杆。从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到成为热门文旅目的地,这条老街的蜕变印证了历史文化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宝贵的资源。当“绣花”功夫遇上千年瓷脉,不仅让老街区焕发新生,更为城市发展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