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丽芳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它的保护与活化对延续城市文脉、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闾庙有着作为明清时期的古街,曾是商贸繁荣之地,但近年来因城市更新和旅游开发不足,其历史文化价值未能充分彰显。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通过业态升级融入现代旅游,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三闾庙街区为研究对象,借鉴成都宽窄巷子和苏州平江路的改造模式,探讨其活化路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为历史街区的文旅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三闾庙古街的历史价值
(一)水运交通商贸价值。三闾庙一带,自五代起,四川、河南、安徽就不断有人迁居此地,明代这里的手工业和商业出现萌芽,逐步发展成商船云集、人声喧哗的水运码头,至清代发展成交通与商业繁荣的集镇。当地居民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兴建了一座“三闾大夫庙”,三闾庙由此而得名。三闾庙码头地处西河与昌江主河道交汇处,因此,相对于其他码头(渡口),只有三闾庙码头可以绕开西河,直接连通浮梁、都昌、鄱阳、九江、安徽的道路。在明清时期(1368-1912年)这里是重要的水运商贸枢纽,主要承担粮食、茶叶、陶瓷、木材等货物的中转与交易功能。其商贸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仓储贸易中心。明代实行“漕运制度”,三闾庙因靠近长江支流,成为江西、安徽等地粮食北运的中转站。据《九江府志》记载,该码头在清代仍承担漕粮存储任务,并设有官仓。据史料记载,明末及至清末,每年都要从万年、余干、鄱阳和浮梁部分地区收购大量粮食以供景德镇瓷工和居民生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景德镇当时瓷业生产的盛况。该街区直到建国前还有七家粮行,有钱家行、春顺发行、汪集祥、王济祥行……还有恒记机米厂。
(2)茶叶与陶瓷贸易枢纽。景德镇浮梁的瓷器、皖南及赣北的茶叶均通过三闾庙码头运出,明清御窑产品的输出、督陶官员的巡视、郊游、雅集等也经常与三闾庙码头有关系。清代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兴盛时,部分景德镇外销瓷亦经此转运。
(3)商帮文化与金融雏形。三闾庙因商贸繁荣吸引了徽商、江右商帮等群体,并形成会馆文化(如“徽州会馆”“江西会馆”),这些会馆兼具商业协调、金融借贷功能。部分学者认为,其运作模式可视为早期“钱庄”的雏形。
(二)建筑与文化遗产价值。三闾庙建筑文化遗产分为古街(明街与清街)、古码头以及三闾大夫庙三个部分,古街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与赣派特色,古码头并保留了明清商贸码头的空间格局,而三闾大夫庙保存完整。其文化遗产价值可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分析:
(1)物质文化遗产。古街的青石板台阶、古码头的栓船石等码头遗迹,以及“前店后宅”式商铺建筑,体现了明清商贸街区的典型布局。尤其是现存的青石板和麻条石结合的路面街道路面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石板上所残留的一道道深深下陷的车辙印痕,这也是当年运送货物通往祈门古道的历史印记。明街全长约八十四米,宽约四米,是明朝中晚期(1522-1566年)嘉靖年间所建造,古街内有九幢为一组的明中期和明晚期建筑群落。明街和清街的会馆与民居多为穿斗式的木架构,其中“三闾古栅”的门楼砖雕仍保存完好。街区现存的三闾大夫庙正是纪念屈原精神的建筑。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传统手工艺,如陶瓷修补、茶叶烘焙等技艺,曾在此流传,部分老匠人仍掌握相关技术。保留的商贸习俗,如“开市祭河神”“码头号子”等民俗活动,反映了商民对水运风险的敬畏。
二、成都宽窄巷子与苏州平江路的改造模式
(一)成都宽窄巷子:文化IP与商业运营。宽窄巷子通过“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川西民居风貌,同时引入星巴克、文创店等现代业态,形成“老成都+新消费”模式。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其成功关键在于文化IP的打造,如“熊猫主题”衍生品。宽窄巷子是老成都的缩影,通过原真生活体验馆、大熊猫创意店、川剧变脸、麻辣川菜、掏耳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老成都印象,获得一种地方认同感。
(二)苏州平江路:非遗保护与社区共生。平江路采取“微更新”策略,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并引入评弹、苏绣等非遗体验项目。其特点是“慢旅游”定位,强调文化沉浸感。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 不仅完整地保留与河街相邻的道路格局,更在改造时保留了民居的外墙和屋顶原貌, 但对内增加水电等现代化设施, 使房间更为宜居, 更宜为现代社会所使用。平江路充分保留居民在当地的生活权利, 让居民充分参与到城市古街的动态活动中, 使得平江路在各角落、各时间段都极具生活气息。而政府则注重把握业态主动权, 采用只租赁不销售的方式, 摒弃酒吧等不和谐商业, 推广昆曲、评弹等具有苏州文化内涵的商业形式, 保证文化休闲理念的真正落地。
三、业态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三闾庙可结合两者优势,借鉴宽窄巷子的商业运营,引入陶瓷、茶文化等特色业态,学习平江路的社区共生模式,避免过度商业化。
(一)陶瓷工作室的引入。三闾庙所在地区历史上曾是陶瓷贸易的重要节点,引入现代陶瓷工作室可延续其工艺传统。例如,可借鉴景德镇本地的陶艺体验馆模式,让游客参与制作,增强互动性。
(二)茶文化空间的打造。明清时期,三闾庙是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可结合现代茶文化,打造茶艺展示、品鉴和零售一体化的空间。类似成都宽窄巷子的“鹤鸣茶社”,既能保留传统,又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三)文创市集与夜间经济。可借鉴苏州平江路的经验,可设立文创市集,销售本土手工艺品,并结合灯光秀、沉浸式戏剧等夜间经济模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四、三闾庙古街的活化路径建议
三闾庙古街的商贸历史与建筑遗产构成其文旅融合的核心资源,未来活化需优先修复码头遗迹,并通过陶瓷、茶业等传统业态复兴,重构“商帮文化”IP。相较宽窄巷子的彻底商业化或平江路的原生态保护,三闾庙古街更适合采取“有限商业化+文化沉浸”的中间路径。就街区的整体特色来说,以历史环境的体验和滨水地带的景观最为直观,因此,可将开发主题确定为:历史、景观,表述为“在古朴的街区中感受历史;在美丽的昌江河畔享受生活”。三闾庙古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活化需要兼顾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以下从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数字化展示与智慧旅游、节事活动营销三个维度提出建议,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协同治理与资源整合。一方面,规划先行,政策保障。由政府牵头制定《三闾庙古街保护与活化专项规划》,明确街区功能分区,比如文化展示区、商业体验区、居住生活区;同时划定保护红线,避免过度商业化。争取资金支持,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对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升级提供补贴,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降低市场投资风险。完善法律法规,出台非遗传承人扶持政策,鼓励传统手工艺入驻,规范商户经营行为,保持店招设计、商品类型的街区风貌统一性。另一方面,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化业态与品牌联动。业态升级,引入“主理人经济”,吸引文创工作室、独立书店、非遗工坊等特色业态,避免同质化商品,鼓励“老字号”与新品牌融合。开展商业合作,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古装剧本杀、AR寻宝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收益按比例反哺街区维护。与社区共建,建立商户联盟,推行“积分制”管理,激发自治活力。
(二)数字化展示与智慧旅游,科技赋能文化体验。利用AR/VR技术还原古码头场景,增强游客体验。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手段,比如,开发线上导览与虚拟展示小程序APP,集成电子地图、语音讲解、VR云游览功能,重点建筑扫码即可查看3D复原模型及历史演变过程,在线上平台开设虚拟展馆,吸引年轻群体“种草”。在线下,开发智慧化场景互动装置,在关键节点设置触摸屏或全息投影,动态展示古街屈原文化故事,通过光影秀还原古代市井生活场景,定向推送亲子研学路线、摄影打卡路线等个性化线路,并与周边景区联动售票。
(三)节事活动营销,打造文化IP与持续热度。举办“明清商贸文化节”、“陶瓷艺术展”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将固定节庆品牌化,活化传统节日,端午节举办“三闾祭屈原”大典,结合龙舟赛、楚辞朗诵、香囊制作等体验活动,春节策划古街灯会,设置非遗市集。策划原创活动,推出“古街戏剧节”,利用街巷空间上演沉浸式话剧,举办“明清服饰文化周”,吸引汉服爱好者打卡。利用短期事件引爆流量,联动网红,邀请文化类KOL拍摄短视频,发起“三闾庙隐藏玩法”挑战赛。植入影视综艺,与电视台合作拍摄《非遗里的中国》三闾庙特辑,或作为古装剧取景地,借势宣发。鼓励社区参与增强粘性,定期组织“老街故事会”,由本地居民讲述民间传说,开设“古街创生工作坊”,征集游客对街区改造的金点子并落地优秀方案。
五、结论
三闾庙古街的活化需平衡保护与开发,可通过业态升级、文化IP打造和社区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都宽窄巷子和苏州平江路的经验表明,文旅融合是历史街区复兴的有效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游客满意度与业态适配性的关系。
(作者单位:昌江区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