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千佛楼弄口(东),偶见弄口一横垮弄堂的“小阁楼”,甚觉稀奇。这些年来,老城区的里弄我反复走过不下十遍,有此现象的只此一处。
千佛楼是一条处于太白园街道的没有上弄的里弄,在戴家弄以下,像这种只有下弄没有上弄的情况比较多,如小花园弄、积谷岺、小路园、油盐巷等。
千佛楼其东向隔街与陈家弄相望;西向与沿河东路相通;南侧有横弄与玉路弄连通;北侧有横弄与绣球下弄相连。至少从清代开始,这一带就有民窑存在,至民国形成高潮,甚至在吊脚楼、玉路弄、刘家下弄等由破碎窑渣皮堆积起来的十米多高的坡上都有人建造坯房。这一带基本就是坯房和柴窑交织,并逐步形成里弄。清代至民国,这里是民窑的重点集聚区,这些民窑除了少量做针匙外,基本都是做圆器的。还由于这一带没有住家户,老一辈人说,旧时,每到夜晚这里相当冷清。
景德镇解放后,这一带的窑户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加入到第六、第七、第九瓷厂,1958年三厂合并成立红旗瓷厂并转地方国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坯房改为职工宿舍,有些窑房改为选瓷仓库或食堂、医务所、保育院等。因此,在景德镇有一个特别的里弄现象,就是生产厂所与民居交织在一起。
笔者在这一带生活工作已经70年,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可就这一次意外发现了弄口的“小阁楼”。这个阁楼很特别,它南北依墙,东西用板皮为壁,在距地面2米多高的位置设数根横木,横木上铺木板,顶上盖瓦,东西排水,形成一个面积约3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临街开一扇窗,一侧设板梯上下楼。
正当我仔细观察阁楼时,弄口开剃头店的原千佛楼老居民余师傅告诉我,这样的阁楼叫“过街楼”,旧时镇上有好多这样的楼,至“文革”前还有10多处,后来被当作“四旧”打掉了,只有这个“过街楼”有幸保存了下来。
回家以后,我迫不急待翻查资料,在《景德镇文史资料》第8辑中找到了有关“过街楼”的相关介绍。过去,镇上不少里弄都有“过街楼”,这样的楼并非横跨大街而建的,而是建在弄口或栅栏处,是供“打更人”歇息的。“过街楼”有大有小,民国时期较大的有“三济楼”、董家上岺和千佛楼处的“过街楼”。陈家街那一带有钱的人家较多,设有两处“过街楼”。
所谓“打更”就是报时,打更有专门的人员,称“更夫”。更夫通过打梆子或敲锣的办法在夜间走街串巷巡查,提醒大家当前的时间,同时提醒人们“防火防盗”。打更人都是晚上工作,白天休息,故要为他们安排一个住处。从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看,“过街楼”的费用及打更人的雇佣,是由一方区域内有钱人集资操弄的。
新中国成立后,打更制度慢慢取消了,“过街楼”也成了过去的事,但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我们不能忘记。笔者建议,在这次修缮中,可以有选择性的复原一二处“过街楼”,比如千佛楼的“过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