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明
想做一件好事,或者去探亲戚朋友时,你会不会有一个顾虑:我要不要挑一个好日子?我应不应选一个好时辰?生活中许多禁忌,是不是让你束手束脚?
什么是禁忌?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第一次月经前的女孩子不能够去别人家,谨防月事留别人家里,大凶!下午不能够去看望病人,不吉!农历七月十五前不要走亲戚,更不能送礼,晦气!
凡此种种,难以列举。
我在想,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华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讲究?难道是我们的祖先有什么特殊经历?还是有什么深层次的考量?我问了部分老人,他们也说不上来。我还问了县志办同志,反馈说县志中只有民俗、民风记录,却没有所谓的“禁忌”说法。我也问了周边部分县市的女孩,似是而非各有千秋。一些女孩(母亲)根本没有听过“初潮禁足说”。
那么,这些严重限制人们交往,甚至影响感情的“规矩”是怎么来的?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尝试解释其中几个,看看是否符合人民心理,还原传承的内在逻辑。
拿女孩“初潮禁足”来说,有人忌“血光之灾”,个别人甚至有“晕血症”。血对许多人来说,是污秽,甚至观感不适。经血可能污染床被等用品,穷人甚至都没有备用裤子。如果不及时发现,血液特别难清理干净。古时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贞节有时重于生命。女孩忽然来月经,极容易被外人误会为“破身”。本家人好说,别家人也许百口莫辩。更别说,可能引发的传染病,导致的种种联想、后患……口口相传之下,闻之色变能够理解。
太阳早上升起,傍晚落下。古人认为下午阳气不足,暮气沉沉。加之丧事风俗,客人下午进场。此时看望病人,极易产生联想。再从当时的交通、经济状况来说,下午去别人家里,往往不能当天返回,需要住上一晚。家里有病人,床铺愈加紧张。家属需要同时照顾病人、客人,特别是来客多的情况下,压力特别大。第二天还得为客人备早餐,增添了经济压力。上午看望病人,快去快回,也能够减少相互传染的风险。
地理先生还有一说,“壬寅、壬午、庚午、甲寅、乙卯、己卯”这几个日子不能够去看望病人,极易“探人疾病代人亡”。估计这个就没有几个人清楚了,相信许多人都“犯忌”了。至于中元节前不走亲戚,除了封建迷信,我没有更好的解释。
生活中,数字4有“死”的谐音,对于死亡的恐惧,许多中国人退避三舍。数字8,我们家乡原有“七兴八败”的说法,算是禁忌。现在因为“发”反而被推崇了,应验了此一时彼一时的古训。13这个数字,最为莫名其妙。就因为基督耶稣最后的晚餐是13人,居然被中国人“国际化”,许多楼层完全剔除了“13A”“13B”,只有“12A、12B”了。古人有“父母在,不敢做生日”的训诫。现在倒好,子女生日年年过,父母生日几人知?泉下祖先知道了,会作何感想?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初潮禁足”,好几年都不让自己的侄女来自己家里。不知道这个侄女,会不会因此淡漠感情?亲情之上,竟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年轻的我某天下午去探望一个生病的同事,被他全家人冷脸对待,既让自己羞愧至今,更断绝了来往。我屋场一个92岁的老人在外地离世,生前遗言,希望骨灰能够回到生养他的祖屋厅堂举行葬礼,却被族人以“大凶禁忌”拒之门外,整一房族子侄对此耿耿于怀,同一祖先的族人感情撕裂。
以我观察,个别人的“禁忌”越来越多,显得越来越迷信,似乎不管对错、先进与落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本来是取人精华,变成了学人糟粕。长此下去,后果很严重。你想,子孙后代保守固化,凭什么争雄社会?又靠什么闯荡世界?
作为一个睿智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新人,我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世界通行则行。“入乡随俗”只是权宜,万不能成为自缚手脚的牵绊。
百无禁忌,方能够快意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