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叶
“若是人生不开心,劝君多读《陋室铭》。”这话记不清是谁说的了,但所言极是!
也许,有人会问,早已不是竹篱茅舍、土坯瓦房的年代,在高楼遍地,别墅成群,广厦无数的当今,距刘禹锡的时代已过去一千二百多年,为何还要品读《陋室铭》?
笔者以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这是因为《陋室铭》是千古传诵的旷世经典。全文虽然仅有八十一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仍然具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陋室铭》对老年人生有一语惊心的启迪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到老年,追求的应该是淡泊恬静、超然脱俗的心境,乐享的是有品位、有情趣的人生。只有像刘禹锡的《陋室铭》所揭示的人生境界那样,晚年余生才能活得精神富足,过得快乐开心。
这是因为今年是甲辰龙年。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着美好的愿景,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古往今来,与龙相关的名言佳句可谓俯首可拾、不胜枚举,而《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因此,穿越时空隧道,品读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诗豪”刘禹锡的《陋室铭》,颇感情趣盎然,犹觉回味不已……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全文虽然短短八十一个字,却通过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表达了磊落豁达、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志行高洁的情操。犹如一首简练清新、纯洁隽永的哲理诗,寓意深邃,令人读来如金石掷地,似余音绕梁之趣。
然而,谁能想到,这篇旷世千古的《陋室铭》,竟然是作者被贬谪期间在势利眼知县故意刁难、三次搬家的困境下写出来的。
据《历阳典录》记:“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陋室铭》约作于公元824年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那年他52岁。因参与王叔文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刺史。
当地知县见他是贬谪之人,便故意刁难他,先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三间减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再次派人把他的住处搬到县城中部,仅给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于是,刘禹锡挥笔疾书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纵观刘禹锡一生三起三落,虽屡屡贬谪在“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年,却不甘沉沦愈挫愈奋。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但他都有一股逆流而上的豪气与洒脱。正如他的诗句所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即使到晚年,也依然具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坚贞不渝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豪迈。
如果问,老来再读《陋室铭》,有何启示?窃以为,启示有四:
启示一:知足者,常乐。晚年人生怎样才能富足?富足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充实与富有。晚年人生富足,就在要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一段独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三、五知己好友相伴。如刘禹锡那样,即使小而陋的住房,也怡然自得地活成了“山中的仙”“水中的龙”,活成了内心富足、精神强大的人。
启示二:心宽者,幸福。常言说得好,“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斗室乾坤大,寸心天地宽。房子再大,躺下只要六尺;美食再多,饱腹仅需三餐;即使腰缠万贯,饱腹只需一日三餐;纵然广厦千幢,夜卧只须一床六尺。
启示三:“朋友圈”要精致。人到老年,该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如刘禹锡诗中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的“朋友圈”,都是高朋、良师、挚友。要有朋友,但并非“多多益善”,如孔子曰,人生能得一知己者,足矣!因此,要交有品行、有知识、有成就的朋友。
启示四:人生有味是清欢。人到老年,清闲是福,诚如刘禹锡诗中所云,“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人生的最佳境界,是自主、自由和自在。有时间,可以做年轻时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有闲钱,可以“行万里路”,去看祖国大好河山;有兴趣,“随性所使,随兴所为”,可以修身养性,读书、运动。
末了,即兴胡诌小诗一首,与君共勉:
老来再读《陋室铭》,暮鼓惊醒桑榆人。荣华富贵似流水,功名利禄如烟尘。夜眠六尺无需大,日食三餐何必精?名为陋室实雅舍,流光溢彩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