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周冬火 胡彦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以瑰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意境传颂千年。如今,南昌退休干部熊晓武耗时五年,首次用六种不同的书体书写《滕王阁序》全文,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初心:以笔墨对话千古名篇 3月5日,记者见到了69岁的熊晓武。刚一见面,他便展示了正式出版的《熊晓武六体〈滕王阁序〉书法作品集》。翻开装帧精美的册页,六种书体的《滕王阁序》跃然纸上:笔画连带自然的行书,字形灵动舒展、牵丝勾连;古朴拙趣的章草,笔法圆转如圜、字字独立;结构方正平稳的楷书,笔画清晰独立、整齐一律;撇捺波磔飞扬的隶书,笔画宽厚坚实、气息飞逸;字形修长纵直的小篆,均匀整齐、规范紧凑;线条浑厚苍劲的大篆,充满神秘古朴气息——六种不同的书体书写的《滕王阁序》跃然纸上,将千年书史的气韵凝于书中。 为何选择用六种书体书写《滕王阁序》?熊晓武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昌人,他为初唐诗人王勃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深感自豪。他以不同书体书写,不仅是为了宣传《滕王阁序》,更是为了推介南昌。 据了解,熊晓武的书法之路起步于家学渊源的熏陶,通过不断钻研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14年,他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高级研修班,用两年时间学习了中国书法理论与实务。“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书法体系的宏大,书法不仅承载着汉字独特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还能体现中国人的性情志趣。”熊晓武感叹道。 《滕王阁序》通篇词句华美,气势豪迈,文采飞扬。“‘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过此文的人,有谁不会在心中留下到南昌一游的念头呢?”熊晓武说。 匠心:五年时间精雕细琢 2020年,熊晓武开始计划用六种书体抄录《滕王阁序》。他告诉记者,目前流传的《滕王阁序》在起首句和结尾处有两个不同版本。其一,起首句的两个版本分别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和“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其二,结尾处,一个版本在正文结尾处写了“请洒潘江,各倾入海云尔”十个字,另一个版本则没有。为了更好地传承经典,熊晓武用了数月时间了解两个版本的由来和意义。 最终,为了与我国人教版高中课本相符,熊晓武选择了首句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且结尾处没有“请洒潘江,各倾入海云尔”十个字内容的版本,以减少学生的困惑。 范文已选好,六种字体如何精准落笔,也成了熊晓武的心头大事。 “在我选择的六种字体中,小篆、大篆最为艰难,因为流传下来的篆体字太少,许多词句找不到相应的篆体。”熊晓武说。 查找资料、翻阅书籍、请教专家……五年时间,熊晓武将大部分精力付诸于此。 “在摘抄的开头,就遇到难题,‘棨戟遥临’中的‘棨’字找不到相应的篆体,仅这一个字,我就花费了5天时间去佐证。”熊晓武坦言。 一字一句的精雕细琢,一笔一划的匠心独运。数年时间,熊晓武记不清用了多少纸,耗了多少墨。“在通篇书写时,错了一个字,就得重头写。为了确保字体的准确性,我不断向老师请教,修改,钻研。”熊晓武一边讲述,一边向记者展示一张张来回修改的文稿,泛黄的纸张里,是熊晓武对书法技艺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承载。 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之所以选择六种书体,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们在阅读这篇美文的同时,还能通过几种书体的对比,进一步了解中国汉字和书法的演变历史,进而了解中华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断提升对书法学习的兴趣。”熊晓武说。 除了艺术创作,熊晓武还积极参与书法教育和传承活动。他将这本书法作品集免费赠送给了南昌市多所学校,让读者和学生更好探索书法技巧,传承书法文化。 “我为自己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城市感到无比庆幸和自豪。这次书写《滕王阁序》,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熊晓武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表达形式的创新,吸引一些书法爱好者和读者,共同参与书法研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