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众多传统节日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节。各种各样的节日行事,以位于腊月下旬的小年为起点,以除夕夜与正月初一为重点,直到大年初七甚至更晚,都可算作春节。节日的余韵,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春节之所以能如此盛大,既因为它辞旧迎新的氛围,也因为它的风俗其实来自于历史上几个不同的节日,众多不同的节日习俗,经过漫长的演化合流,形成了春节的习俗。 【初一】 三元之日 驱邪纳祥 在古人的眼中,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它同时代表了新的一年、新的一月、新的一日,万象更新,所以是一个适合驱邪纳祥的日子。 众所周知,爆竹、春联、门神、年画等风俗,最初都因驱邪纳祥的目的而产生。因对驱邪纳祥的重视,过去,正月初一有不少民间禁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这些禁忌大多具有地方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禁忌还有相互冲突的部分。比如起床这件小事,各地风俗就莫衷一是。记载中古时期江南风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新年要“鸡鸣而起”,鸡鸣是丑时的别称,也就是凌晨一点到三点,这时天还没有亮。记载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则说正月初一五鼓时分(大约凌晨三点到五点)不能躺在床上打喷嚏,如果想要打喷嚏,就算来不及穿衣服,也要立刻起床,因为民间认为此时躺着打喷嚏会预示疾病的发生。在近代,湖州农家正月初一不得早起,必须睡一个懒觉,称为“眠蚕花”,这显然是因为蚕桑业是湖州地区的支柱产业而衍生出的节日文化。现在由于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这些禁忌已淡出我们的生活,“打工人”在假日里可以安稳睡个好觉了。 【初二】 归宁日 卖鲤鱼 正月初二,旧时不少地方都当作归宁日,即已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女子出嫁后多依附夫家生活,正月初一只好在夫家度过,正月初二始能与亲生父母和兄弟姊妹团圆。女子回娘家,女婿需要同行,故而对于娘家而言又称“迎婿日”。有子女者要带上子女,还不能少了分赠娘家亲戚邻里的礼物。若女子远嫁,无法在一天之内抵达娘家,就将正月初二这天作为动身的日子。 旧时北京祭财神,用公鸡、猪头、鲤鱼。也有富裕商户用更为奢华的整猪、整羊、整鸡、整鸭、鲤鱼五种祭品设祭的。不管怎么祭,最不能少的就是鲤鱼,这鲤鱼必须是活的,正为取鲤鱼跳龙门之意,死去的鲤鱼便不能跳龙门了。祭时用纸遮住鱼眼,生祭,祭毕送入河中放生。故而到了正月初二这天,市场上都是“嗳,活鲤鱼呀“的叫卖声。 【初三初四】 饮宴出游 旧时的正月初三和初四,特殊的习俗相较初一、初二少了许多,也不像后面的初五、初七那样受重视。虽然如此,新年气氛不会因此中断。 在唐代,士大夫的新年假期从年前三日延续到年后三日,北宋大部分时期士大夫新年放假七天,南宋放假五天。正月初一士大夫还要参加元旦朝会,到了初三初四这两天,便有闲暇安排自己的过年行程。或饮宴,“灰飞空玉琯,醅动涨金瓶。剩作寻芳具,当筵忌独醒(宋庠《正月三日作》)”,或出游,“下竺泉从上竺来,前波后浪紧相催。泉声似说西湖好,流到西湖不要回”(杨万里《庚戌正月三日约同舍游西湖》),或赏花,“今朝才见雪泥干,日薄云低又作寒。家山千里何时到,溪上梅花正好看”(蔡襄《正月四日》),安逸非凡。 而普通市民此时的节日生活也可以很精彩。据《梦粱录》,南宋都城临安每逢新年有“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的政策,就是说旅馆不论是官办还是私营,都由财政来补贴三天房费。这样的惠民措施显然能促进正月初一到初三临安的市场繁荣。据记载,新年期间的临安热闹非凡。有购物的,街坊商贩不因新年而歇业,而是纷纷趁机叫卖“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有旅游的,不论贫富,都去寺庙宫观游玩,“竟日不绝”;有张罗美食的,“家家饮宴,笑语喧哗”——好一派繁荣和乐的景象。 【初五初六】 迎财神 送穷鬼 初五还是不少地区的迎财神日,在初四夜间,迎财神的活动就已开始举办。各地迎财神风俗大同小异,少不了燃爆竹、设供品,迎财神之后当即开市交易。在南京,普通人家通常是焚香燃烛,静静迎接,商店才会大张旗鼓,唯恐人不知。在苏州,正月初五被当作五显神的诞辰,苏州话称为“路头神”,迎财神称为“接路头”,有人作诗称“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可见盛况。 有“财神”,也有“穷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写作名篇《送穷文》,依托的是新年正月的民俗——送穷。“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并念诵自撰的送穷文章,这就是韩愈的“送穷”仪式。不少地方,将正月初五当作送穷日,如陕西、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每到正月初五时,会剪一个或五个纸人作为穷鬼的象征。也有将正月初六当作送穷日的,如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在这一天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在一起,送到大街上,就好像送走家中赖了一年的穷鬼——当然不能让穷鬼觉得自己受到嫌弃,所以还得奉上七枚煎饼作为祭品,保持表面的恭敬。选择初六送穷可能也是因一些地方习惯的开市时间是初六,初五当天仍需恪守不能作事的禁忌,初六开市当天正适合“断舍离”一番,用新面貌迎接新开始。 【初七】 剪彩为胜 食七种菜 初七又被称“人胜节”“人生日”“人节”。既然初七是人日,自然少不了对人的祝福。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七这一天,古人会将彩纸、丝帛乃至金箔剪成人的形状,贴在门窗或屏风上,或者直接作为首饰戴在头上,称为“彩胜”“人胜”,象征以新人的姿态进入新年。苏轼《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其二中“屏间带日金人活,头上迎风彩胜翻”的句子,就分别写出彩胜在屏上和鬓间的风姿。 民以食为天,在这个为人类而生的特别日子里,自然也有很多特殊的饮食习惯。比如《荆楚岁时记》说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一方面切合初七的日子,一方面象征未来一年能够丰衣足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七种菜”后来由演化为“七宝羹”“七样菜”“七宝汤”等,其中菜的种类各不相同,但都有除病益寿的寓意。湖州一带在正月初七习惯吃团子,称为“人口团”,吃后可保新年家中人口昌盛。安徽淮南一带则以饴糖炒米制成“太平团”,不但自己吃,也要分给别人,取“饷(想)太平”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