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周野 近日,南昌县公安局蒋巷派出所的民警与诈骗分子上演了一场紧急“抢钱大战”,仅用15分钟成功保住了17000元。 2月19日20时许,居民刘女士带着女儿火急火燎地冲进蒋巷派出所报警称,微信账户内的17000余元被盗。原来,刘女士的女儿在使用手机辅助写作业时,手机上突然跳出一个陌生链接,称点击可以下载一款“作业助手”APP,能够更好地帮助学习。孩子没多想,立即点击链接下载。随后,“作业助手”APP的客服人员以“微信号注册会员不成功”为由要求孩子更改微信账户绑定手机。没想到,一番操作之后,孩子发现妈妈的微信号被盗,便赶紧告诉妈妈这个紧急情况。 民警问明情况后,立即启动“反诈应急机制”,3分钟完成账户紧急冻结,5分钟对接腾讯安全中心,15分钟成功找回被盗账号,账户内的资金分文未失! 经查,刘女士女儿收到的链接是新型“作业助手”钓鱼骗局,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防骗意识薄弱、家长账号绑定大额资金、即时通讯工具安全漏洞等,诱导青少年配合其更改家长支付账户信息,进而对账户内财物进行转移。 所幸,刘女士报案及时,成功赶在诈骗分子转移资金之前将账户冻结。 套路分析 1. 骗子制作与正规作业辅导软件相似的假冒APP,通过非法渠道推广,诱骗学生和家长下载。这些假冒软件可能会要求用户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或者在后台窃取用户数据。 2. 假冒的“作业助手”软件可能内置恶意程序,如木马病毒等。一旦用户下载安装,病毒就会感染用户设备,从而控制用户手机或电脑,进而窃取账号密码、转账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导致用户遭受财产损失。 3. 仿冒软件可能会以“提供更高级的作业辅导功能、解锁更多学习资料”等为由,诱导用户付费。但用户付费后,要么无法获得相应服务,要么软件直接无法使用。 防范方法 1. 家长要教育孩子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和承诺,在使用在线学习工具时遇到“免费领取学习资料”“充值返利”等信息要格外小心。 2. 家长要对孩子使用的电子设备进行设置,限制安装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仅允许安装官方渠道和经过验证的在线学习工具。 3.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和孩子的学习平台账号密码。同时,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换。 4. 如果学习工具具有社交功能,家长要关注孩子与他人的互动情况,提醒孩子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与陌生人过多交流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 5. 孩子使用新的在线学习工具前,家长要通过官方网站、应用商店等正规渠道核实软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查看软件的评价、开发者信息等。 6. 对于学习工具中收到的重要信息,如缴费通知、课程变动等,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客服等官方渠道进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