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变“求职区” 新赛道上找工作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非正式场域”求职
南昌晚报 2025-03-12

  “蹲一个雨润大街附近的HR捞我!”   “有8年学前教育从业经验,幼儿园、早教和培训机构的工作可以推介给我哦!谢谢!”   “秦淮区客服岗,无责任底薪6000元,28岁以下,符合条件的可后台‘滴’我!”   在传统招聘网站和线下招聘会之外,一种新的求职方式正在社交平台悄然兴起——用户自发在热门评论区“刷屏”个人简历,企业HR直接在评论区发布岗位信息,甚至出现“一条笔记评论区聚集上百份简历”的奇观。这种“评论区变求职区、招聘区”的现象,既是年轻人求职方式的创新,也折射出社交平台在就业市场中的独特价值。      现象      评论区从“种草”到“种工作”      深夜11点,26岁的李欣仍在滑动手机屏幕。她并非在刷短视频或追剧,而是反复刷新某社交平台一条关于“求职互助”的笔记评论区。三天前,她在该笔记下留言“坐标南京,双非院校硕士,3年新媒体运营经验,求南京相关工作推荐”,并配上了一张“写着‘白菜价,啥都会’”的表情包。如今,这条评论已收获23条回复,包括3家企业的面试邀约。“以前在招聘网站投简历像‘石沉大海’,现在评论区直接对话HR,效率高太多了。”她感慨。   某制造业企业HR王璐也向记者展示了一条某互联网“大厂”职工的爆款笔记。记者看到,原内容讨论“加班文化”,评论区却被求职者“攻陷”。有人用emoji表情包排版简历,有人晒出作品二维码,甚至出现“简历接龙”——用户自发排列格式:年龄+学历+经验+求职意向,方便HR快速筛选。   记者发现,这种“无心插柳”的求职场景已成常态,其中带有地域、行业标签的内容评论区最易形成“求职广场”。例如在一条晒公司的“猫咪同事”的笔记下,高赞评论却是“蹲一个这样的神仙公司!财会专业,有证书!”某短视频博主拍摄某工业园区街景时,评论区涌现数十条“求内推生物医药岗位”的留言。      原因      社交信任与真实互动的双重驱动      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非正式场域”求职?   25岁的前端工程师陈浩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条关于“后端不按规则取参数还甩锅”的吐槽后,本想私信安慰发帖人,但在聊天中意外发现发帖人竟然是技术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陈浩抓紧毛遂自荐,次月便成功入职。   “传统招聘网站像‘海选’,社交平台上能快速找到‘懂行’的人。”陈浩说,在招聘网站,求职者只能看到冷冰冰的JD(职位描述),但在社交平台,大家能直接观察团队氛围。   陈浩提到,他入职前翻遍了公司技术团队的社交账号,从他们分享的代码片段到团建照片,最终确认“这就是他想要的环境”。这种“反向背调”成为年轻人选择社交求职的关键动因。   西南科技大学应届生张婷的经历则更显戏剧性。她在抖音发布的“求职系列vlog”,三天内竟收到5个面试邀请。   “本来只想记录一下生活,没想到直接把工作‘拍’出来了!”在最新一期vlog中,张婷举着入职通知书欢呼。这位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起初只是在抖音分享“求职日记”:镜头前,她一边整理毕业论文数据,一边吐槽“Excel算到冒烟”;带着观众“云参观”校园招聘会,却在人潮中迷路;拍下自己穿着睡衣熬夜修改简历的“狼狈模样”。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意外击中了几家企业的“心趴”。   “社交平台上求职就像参加一场永不落幕的行业茶话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条回复会带来什么惊喜。”江苏智本人力资源发展研究院院长黎明分析,当年轻人用表情包润色简历、用vlog替代自我介绍、用评论区接龙取代投递邮件时,他们不仅在寻找工作,更在寻找认同感与归属感。      挑战      真实性存疑   监管待完善      然而,这场“招聘革命”并非乌托邦。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某“居家客服招聘”评论区中,6家企业留下的联系方式指向同一中介,而所谓“无责任底薪6000元”实则需缴纳3980元培训费;更有诈骗分子伪装HR,以“押金”“体检费”等名义敛财。   “评论区招聘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对面是HR还是骗子。”曾遭遇招聘诈骗的求职者刘禹桐告诉记者,她在某平台看到“声音主播”的消息,转账500元“入职保证金”后对方便失联。由于社交平台缺乏企业资质审核机制,此类纠纷往往陷入“举证难”“追责难”的困境。   “评论区求职就像早年的跳蚤市场,充满活力但也需要‘城管’。”黎明说,社交平台求职是“双刃剑”,其即时性与互动性弥补了传统渠道的不足,但需建立更完善的规则。建议求职者优先选择认证企业,保留沟通记录;平台则需通过技术手段识别风险,监控高频敏感词。   相关部门也提醒广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警惕明显高于行业市场薪酬水平的“高薪”“急聘”,建议通过行业报告、招聘平台等渠道核实岗位薪资合理区间;警惕“零门槛高薪就业”承诺,签约前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防范“培训即贷款”的隐性协议;“收费内推”“保拿offer”等多属虚假宣传,涉嫌违法违规,千万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骗子的话术,应通过正规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用人单位正规渠道求职。   (据《金陵晚报》)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