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黄金价格持续攀升,一股低价“淘金沙”热潮悄然兴起。众多消费者怀揣着“黄金梦”,纷纷涌入网购平台,希望以极低的代价淘到真金白银。这些“淘金沙”商品在电商平台上宣传时,多标注有“必出黄金”或“保底出2克黄金”等字样,售价在10元到40元不等,甚至有店铺推出0.95元一包的体验价。 那么,“淘金沙”是不是真的能淘出金沙?记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 网店售卖“淘金沙” 宣称“必出黄金” 在某电商平台,有不少售卖“淘金沙”的店铺,售价在10元至40元不等,甚至还有0.95元一包的体验价。在宣传页面,商家几乎都标注了“必出黄金”或“保底2克”,销量高的店铺显示已售卖超5.7万件。 记者随机联系了其中一家店铺,客服表示,购买100克“淘金沙”保底出2克黄金。操作方式是用食用盐水把“淘金沙”泡29天后清洗,就可以看到黄金。客服还称“提取的黄金支持检测”。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购买“淘金沙”的经历。有网友表示,自己抱着玩玩的心态,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款“淘金沙”,价格在10元上下。收到的货物是用小塑料袋装着的一袋沙土,里面金色的东西可不少。 重庆市民康先生表示,前不久他出于好奇,在网上购买了一包“保底出2克黄金”的“淘金沙”,其中还附带了一份操作说明,提示将沙子浸泡10天,再用清水淘洗,最后进行挑选。 康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拍摄的操作视频。视频中,康先生将“淘金沙”倒入盘中,里面有不少金色的小颗粒,将金色的小颗粒一个个挑出来后,用高温熔金喷枪进行灼烧,却变成了灰黑色。 “真金不怕火炼,黄金在火烧时会呈现红亮的色泽。这些烧成了灰黑色的肯定不是黄金,可能是含有铜、锌一类元素的合金。”康先生说。 揭秘 “淘”出的金黄色物品可能是黄铁矿 究竟“淘出”的是什么?会是真金吗? 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周庆介绍,通过淘洗就可以得到的黄金称为砂金,淘洗1吨砂矿成本一般不会超过100元,而10元钱网购的“淘金沙”就可以淘洗出1—3克、价值700元至2000元的黄金,这事显然不靠谱。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淘金沙”时,实际上是支付了一笔高昂的智商税。 周庆介绍,消费者“淘”出的金黄色物品可能是黄铁矿。黄铁矿是一种常见的矿物,因其具有金黄色的外观和金属光泽,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愚人金”。黄铁矿的熔点较高,不易被火烧熔,且其密度和硬度也与黄金不同,用火烧时,黄铁矿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氧气充足则会生成一种黑色物质,而用火烧黄金不会变色。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吕新彪教授表示,所谓的砂金是指自然界生成的金粒随河水流动,由于自身比重较大,在流速较缓处沉积下来而形成,所以一些河滩里能发现金子。“但现在全国的河流里真正能淘出金子的不到千分之一。”此外,挖采砂金还会破坏生态,早已被禁止,所以根本不可能再获得所谓“淘金沙”。 “1吨沙子里可能才含有1克金,而且沙子挖来之后还要用大量的水冲,从成本上来看根本不可能。”吕新彪表示,即便是一些采矿作业形成的尾矿里可能确实伴生了一些金,但经过粉碎最小可以细微到74微米,别说用肉眼,用显微镜都看不见,淘洗的方法根本弄不出来。 专家 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 如果购买了“淘金沙”,应该怎么办? 重庆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杜江涌表示,卖家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首先是虚假暗示黄金含量,使用“黄金嘎嘎多”“淘金999沙”等表述,结合矿石图片,足以使消费者误认为商品含黄金,但实际为黄铁矿颗粒,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规定,构成“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行为。 其次是涉嫌价格欺诈。目前投资黄金市价约700元/克,而商品售价0.95元起,利用“保底克”等话术虚构价值,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14条“利用虚假价格手段诱骗交易”。 杜江涌表示,消费者可以向卖家提起民事索赔。首先固定证据,包括商品宣传页面截图、“淘金”操作过程视频及检测报告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向卖家主张“退一赔三”。也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向属地市监局提交虚假宣传证据(截图、聊天记录),要求对卖家处以罚款、下架商品。若受害者众多,可联合提起集体诉讼,主张惩罚性赔偿。 随着金价的持续上涨,投资者对黄金的热情日益高涨。然而,这种投机心理也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消费者对黄金的追捧心理,虚构或隐瞒商品的真实信息,以次充好,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面对这种情况,杜江涌提醒消费者应保持警惕,切勿轻易相信低价产品的黄金含量承诺。在购买黄金相关商品时,应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有保障的渠道进行投资。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避免成为商家炒作的牺牲品。 此外,网购平台也应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力度,打击这种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行为,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并对涉嫌违法的商家进行严肃处理。 延伸阅读 “金包银”很划算?实则暗藏玄机 “花2000元就能享受到2万元的快乐,谁懂?”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自己购买的“金包银”手镯时,如此感慨。近年来,一种名为“金包银”的首饰以价格亲民和款式多样悄然走红市场,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黄金平替”之选。那么,“金包银”首饰究竟是真正的“平替”,还是“高性价比”外衣下的“智商税”? “金包银”,顾名思义,就是以白银为基底,表面覆盖黄金,成本因此大幅降低。目前,多家打金店和品牌店提供定制服务。其价格计算方式与足金首饰相同,黄金和白银按实时价格计算,再加工费。以“乾坤圈”手镯为例,40g的足金手镯价格超2.8万元,而“金包银”版本仅需1500元左右。 然而,“金包银”首饰的性价比背后暗藏问题。工费就是其中的“隐形刺客”,部分门店未标注工费,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察觉。例如,一款总重25.5g、金重1.25g的古法素镯,工费高达800多元,占总价格的四成以上;另一款珐琅花丝手镯,工费占比甚至超过五成。 此外,“金包银”首饰的质量问题饱受诟病。部分不良商家虚报黄金含量,甚至以次充好,导致漏银、金银含量低于标识等问题频发。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17件样品中,八成以上含金量不足,六成以上偏差超过0.01g,最大偏差达0.77g。 “金包银”首饰质量难以保障的另一原因是金银含量难以鉴定。目前的无损检测方法只能检测表面纯度,无法测量内部白银纯度及金重、银重。消费者在不损坏首饰的情况下,无法鉴别和追偿。 专家表示,“金包银”首饰虽是预算有限者的“平替”选择,但本质仍是银首饰。消费者需仔细鉴别,理性消费。 (据《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