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李海燕 文/图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落户,7家省市三甲医院全面投入使用……近年来,红谷滩区快速聚集优质医疗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区属公立二级医院,同时推行“虚拟医院”建设,全面构建与省市三甲医院的紧密协作,推动基层医疗服务升级,打通省、市、区“健康共享”。 三级联动 构建诊疗“高速路” 在红谷滩区,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社区家庭医生坐在电脑前,一边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挂号系统,帮助患者预约三甲医院专家号。而这,是红谷滩区为了打破医疗壁垒,先后邀请21家省、市医院召开分级诊疗座谈会,建立起区本级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医院之间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患者通过社区医生(家庭医生)首诊后,确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社区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充分考虑市域内三甲医院的专科特色和优势,现场指导和帮助患者挂专家号预约诊疗,一站式解决患者高层次的就医需求,让患者少走弯路。”红谷滩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负责人郭建华介绍,截至目前已实现精准转诊400余人次。 资源下沉 省市名医进社区 “医生,我的脚肿得更厉害了,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去哪家大医院检查?”在红谷滩区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岁的赵大爷拿着检查报告向来此坐诊的医生王柏阳询问。 医生拿出《红谷滩区“分级诊疗”省市三甲医院专家信息库》(以下简称《信息库》)查看。这是按系统疾病谱汇编的全省首个“虚拟医院”专家库,《信息库》收录了市域内各三甲医院优势学科专家1586人,涉及25个病种,为不同患者提供精准的“一对一”转诊对接,将省市优质医疗资源直接为基层医疗机构所用,提升基层转诊服务能力和效率。 红谷滩区还极力推进专家下沉坐诊和义诊“两个下沉”机制,构建9个“三甲医院+社区”紧密型医疗集团、医联体等多元化协作模式,设立60个省市名医工作室,累计带教基层医生67人次,专家年接诊量突破2万人次。实施“三甲医院+社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度融合,为慢病患者及重点人群提供“定期随访+会诊转诊+远程诊疗”等个性化服务,2024年,吸纳79名省市专家,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28个。 特色专科 深耕健康“前后端” 依托省市协作医院技术支撑,红谷滩区重点围绕预防、治疗到康复全生命周期的前后端健康服务,以基层特色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突破口,精准定位,合力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一院一品”服务特色建设。 如今,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打造“国医堂、热敏灸”特色;凤凰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打造“脂肪肝”门诊;红角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设“两慢病”门诊,年度服务超3万余人次;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南昌市中心医院(老福山院区)打造“中医康复、内分泌”专科……从“虚拟医院”打破信息差,到“一院一品”重塑基层医疗生态,红谷滩区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甲医院的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