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扩招将带来什么
今年考生报志愿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未来考大学是不是变得更容易了?
2025-04-01

  近来,清华、北大、人大、农大等近20所“双一流”高校陆续宣布增加今年本科生招生名额。在今年全国两会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要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在优质本科的扩容方面扩招了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那么,高校为何纷纷扩招?扩招专业涉及哪些领域?今年考生报志愿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未来考大学是不是变得更容易了?      今年为何纷纷扩招?      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优质本科为什么要扩招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表示,这主要是由供需矛盾决定的。首先,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目标是65%。2024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有4700多万人,毛入学率为60.2%。随着未来七八年内18岁至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持续增长,高校必然要扩大容量才能满足适龄人口的入学需求。其次,当前“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还是很稀缺的。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而147所“双一流”高校招生人数大约有68万,“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只有大约5.1%。就算今年本科扩容2万人,平均到147所“双一流”高校,每所高校也只有130多人,录取率的增加幅度不大。需求大、供给少是当前优质高等教育的现状。   除了优质高校扩容,今年高校学科设置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扩招专业大多集中在前沿的、新兴的科技领域,理工科、特别是工科较多,文科专业则出现了压减。这一调整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背景。从1998年到2019年,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科毕业生占比从67.1%下降到47.8%,这早就引起了业内关注。而近年来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去向落实率和起薪都明显低于理工科专业,从毕业生“出路”和满足国家需要以及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高等院校进行招生专业结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      今年高校扩招涉及哪些专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总体看来,这一轮“双一流”优质本科扩容,与以往的扩招不同。按照“特色专业+重点领域”扩容的思路,此次优质本科扩容的专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扩容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如北京大学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加大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力度,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二是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各校扩容的关键词。如清华大学明确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将在人工智能、智慧治理等“AI+”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储备;武汉大学将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今年高考的考生和家长来说,优质本科扩容,无疑是好事,这可以增加进入优质本科的机会。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选择扩容的专业确定扩容的规模,避免一哄而上“一窝蜂”扩容某些“热门”专业,或一哄而下撤掉某些“冷门”专业。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也要避免急功近利,盲目追逐热门。事实上,不论优质本科是否扩容,考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都需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兴趣原则、实力原则、政策原则和长远原则,要把选择大学、专业,与大学学业发展,以及大学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综合决策。      会不会影响今年考生报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老师姜殿军表示,高校扩招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是有利的,但对顶尖考生来说影响不大。大学的招生计划是要分到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向各地考生的扩招计划就比较有限了。   头部高校扩招,录取了更多的中高分考生,一些中段“双一流”高校录取考生的位次就会随之下降;加上这些高校自身也扩招,会导致录取考生位次进一步下降。以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组为例,2024年录取最低排名5467名(632分),比2023年的5308名(630分)下降了159名,这主要就是因为2024年部分“双一流”高校在北京扩招了。中段“双一流”大学大都有比较鲜明的行业特色,采用多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值得考生关注。   扩招会让大学的总体录取位次下降,但报考热度也可能推高录取位次,某些热门专业组、热门专业可能反而上涨。例如北京邮电大学“元班”(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的录取分数,从2023年的658分上升到2024年的663分,位次也提升了几十名。      文科专业是否正在被压缩?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苏尚锋表示,优质本科扩容为高校学科专业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契机,也为新文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机遇。新文科建设强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打破对西方理论的依赖,通过本土化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领域结合,同时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优质本科扩容还将为人才培养范式革新创造条件,一些高校更是借此培养既需具备国际视野,又需扎根本土文化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以适应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需求。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政法大学的“英语+法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西班牙语+国际新闻传播”、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英语+金融学”等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都是近年来新增设的涉外法治、关键语种、数字人文等新方向。可见,现在考生所面临的并非文科的弱化,而是文科的专业优化与课程提质。   文科乃至所有学科专业不断调整、优化已成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术、政府、市场三股力量的协调与支撑。新兴产业对人才增量的需求必然强一些,也要求高校予以明确回应。考生应该基于个人特质、知识兴趣、社会实践以及理想追求对此作出综合判断与选择。要不要学文科,既是考生对文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也是对自我力量的确认。   (据《北京日报》)